豌豆何时引入中国?
我前几天刚读完一本书,对这个问题有点思考,不妨一起交流一下。 书中提到“豌豆”这个词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个词汇,因为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豆”和“豌”是两个不同的字,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可以类比英文的“beef”和“mutton”)。其中,“豆”的主要意思是“粮食作物(或可食的种子)”;而“豌”主要指“蔬菜、草本植物”。[1]
举个例子,《礼记·檀弓下》中有言:“虞卒于皋陶,皋陶卒于漆室,漆室夫人哭泣,音如鸮鸟。”这里的“豆”就是“谷物”的意思。又例如,《诗经·魏风·汾沮洳》中有“彼其黍稷之苗裔兮”,这里的“豆”是“粮食”的意思。再比如说,屈原《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豆”仍然是“谷物”之意。可见“豆”这个字在春秋战国时就有“谷物”的意思了。[2] 但是“豌豆”中的“豆”并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一种叫做“豌豆”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在汉代以前就传入了中国,并且在汉朝以后还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并种植豌豆了。但是“豌豆”用汉字怎么表达呢?汉语里最早出现“豌豆”这个词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编写的《齐民要术》:“豌豆,王昭君种也。”这里明确说了,“豌豆”又叫“王昭君豆”。
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汉武帝时期,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家喻户晓。据说汉元帝为了安抚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专门派了一个使者带着一千斤铜钱去犒劳她。结果王昭君向使者提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求——请使者带一些自己的种子回中原栽培。使者被王昭君的“赤子之心”感动,于是就带了一些种子回去。后来,这种种子就在中原地区栽培起来了,并且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王昭君豆”。
到了明代,“王昭君豆”的这个名字逐渐简化成了“豌豆”。 为什么“豌豆”这个名字会在西汉之后流传下来呢?我认为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一种舶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