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在哪里有?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耳熟能详吧!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句名言警句的出处——伟大领袖毛主席题写的这个句子是为了激励人们去探索、发现和建设祖国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那你知道万里长城在哪吗? 没错,就是在这里——北京八达岭。
说起万里长城,它的修筑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最早只是作为军事防御工事出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人的侵袭,开始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后来秦始皇驾崩后,各地诸侯国纷纷起兵反秦,长城的军事作用又被重新强化。西汉时期,汉景帝颁布罪己诏后,汉武帝继续执行“推恩令”和“独尊儒术”,汉朝综合实力逐步提升,但西北和东北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却日渐强盛起来。
为巩固西北边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两次攻打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南部),并在阴山脚下修筑边塞、亭障加以防御,同时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东汉政权建立后,为了防范北匈奴南下入侵,在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等地修建烽燧、亭障以作警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但在西北地区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前凉张骏时,开始在甘肃境内重修长城,东起榆中县黄河渡口,西抵嘉峪关,这也是万里长城重新修建设的起点。
到了明代,为了防范蒙古鞑靼与瓦剌部的进攻,明太祖朱棣从南京迁都至北京。为了保卫京师的安全,他调遣二十万人修筑了北京外城,同时重建了万里长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是明初镇守北部边境的皇亲贵胄朱瞻基所建。他的祖父正是建造了永乐大典的朱棣。
中国明长城东西长6700公里,如加上市镇和隘口,还有作为明长城支线的内长城和外长城,则中国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公里。这是中国军事科学院长城课题组会同国家测绘总局于80年代初测得的结果。这一数字已被国家确认,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图册中。这一长度是指长城本体的长度,也就是沿着长城墙体的长度。如加上没有墙身而有烽堠、壕堑的长城部分,则中国长城总长度过万公里。
横跨中国北部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各国都无法比拟的宏伟工程。在春秋战国时代,争霸战争此起彼伏,为了相互防御,各国都在自己的边境上筑起了长城。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便把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继续向东西延伸。这样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泯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吉林两省)、延亘5000余里的人造防线。
汉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向劫掠,不断修筑、增筑长城,并在边塞增设了亭障和烽火台。汉朝先后7次重修长城,使长城西起今新疆罗布泊,东至辽东郡,长达一万多里。长城之名就从汉朝开始正式定下来的。
秦汉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往来日益频繁,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各朝就很少去修建。明朝建立后,为防御游牧民族南下,也不断修筑长城,自明洪武至万历,先后18次出兵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西起于嘉峪关(今甘肃嘉峪关)到鸭绿江,全长8000余里。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修筑的。
万里长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建筑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缺机械工程设备、道路运输工具的古代,全靠人力运送器材和筑建施工,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罕见的。当时,仅从中原地区向长城地区运送施工材料就很难。为了运送条石砖块,有的地方用“般载水运”,在运输沿线打桩架板,将材料运至山上。在山石险峻、沟壑纵横的地方,也都是将木料连成长梯或做成绞盘进行“拽运”,将砖石瓦木背上山去。在建筑技巧上也是多样的,在高山险处,就将条石和砖块错缝叠砌,还用石灰和桐油筑石,使墙身十分坚固,从建成500多年,历经风化、地震等破坏,大部分墙身仍巍然屹立,可见其建筑技巧的精巧和筑墙工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