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经济?
1、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去产能、去库存是当务之急;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落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明显不足,未来要大力促进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品的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引入外商投资,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 2、改革不到位,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没有解决,银行贷款的不良率仍然比较高,包商银行被接管说明问题仍然很严重,不良资产的处置必须尽快进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要得到切实解决;
3、中国仍然是全球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之一,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之一,人民币最大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我们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只能为国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中间环节的服务和产品,难以摆脱“加工制造业”的形象,利润空间狭小。要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任重而道远!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努力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两驾马车,缺一不可。
4、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剧烈、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导致城乡差距急剧拉大……这些代价为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红利”——GDP大幅增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依靠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所带来的GDP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靠挤占农民的收益来补贴城市居民,不能靠增加居民负担来发展工业——否则,经济发展了,民生受罪,这是我们要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吗?! 所以,在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必须努力寻求突破。
中国是经济大国,也是经济强国。从国际比较来看,大国和强国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日本和德国是经济强国,但不是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体量的迅速扩张,但中国经济的强国地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内发展看,工业化进程基本结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并逐步稳定,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特征,经济结构进入转型期。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趋尖锐,贸易保护主义日渐盛行,全球经济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推动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顺利迈上经济强国之路,必须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的规模体量与效率质量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看,大国经济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和运行特征,大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这既是经济规模扩张的自然结果,也离不开政府积极主动的干预。从实证上看,大国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经济大国期、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期、经济强国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基本完成向经济大国的质变,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期的重要阶段。
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基本完成,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平稳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形成,经济增长质量大幅提高。经济大国期的基本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整体仍较为粗放,经济增长质量较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与经济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期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但增长动力持续,经济增速虽有波动,但能实现中高速平稳增长,经济结构持续升级,经济增长质量保持高位,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与经济强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强国期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速较低,但经济活动的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综合国力强大,国际竞争力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产业实力处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