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合在一起吗?
先贴一张2016年香港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与内地相比(未区分城市),简直可以说是年轻得不得了了! 然后来看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2017年度人口统计数字》,在港逗留超过一年的外国籍人士共有351.32万人,较上一年减少38.94万人;而其中居留期限已经超过十年的则有192.68万人,十年以内的则有158.64万人。 这意味着每十个港人中就有将近七个人是外国人——注意这还是“有居留权”的外国人,如果加上没有居留权的外籍人士的话比例还要更高。考虑到香港总人口不过730万,比例高达2.1%,这个数据可以说非常惊人了。
那么这些外籍人士都来自哪里呢?根据港府资料显示,最多人的国籍来自印度(193,636人)、菲律宾(119,963人)、缅甸(119,864人)、泰国(113,733人)和中国大陆(103,799人)。 也就是说,香港人口的三分之一是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外籍劳工——当然这一部分人数最多的当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么多外籍人士来到香港到底做了什么呢?根据资料指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81.94万人)来港目的是“工作”,而其中又以从事制造业的人员居多,如工业机械操作员、纺织布匹及成品制衣工人等等,他们在港主要从事的工作都是基本薪酬较低但依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在本港失业率偏高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职位往往也是就业率较高收入也相对较高的行业。
那他们为什么愿意以相对偏低的工资在这里工作而不回自己的家乡呢?原因也不难找到,首先是香港宽松的就业制度使得他们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一个兼职工作甚至是没有工作证明也能够获得临时的工作许可,其次是他们的母语大多不是英语因此能够在语言沟通上避免遇到太多障碍,最后则是香港政府的税收政策对低薪人士相当优惠,尤其是对于亚洲外籍劳工的所得税更是实行免税待遇。
所以你看,虽然香港的移民政策相对严格但是外来人口依然能以各种方式进入到这个城市并在里面过着与当地人无异的生活,他们像蚁群一样遍布在香港每个角落,用辛勤的劳动换取报酬,再用这些报酬购买香港政府发行的住房债券从而成为香港的一份子。当然对于香港本身来说,这种宽松的就业政策和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或许能够继续维持这个城市的活力和生机并让这座城市始终拥有强劲的竞争力,然而对于生活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这些外在的表象背后其实暗含着无数来自边缘群体的血与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