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金币值得投资?
1. 先买小克朗,然后换成大克朗。 2007年之前,英国货币体系中,1英镑(GBP)=100便士(p)。 当时一枚硬币的价值就是一便士。 小克朗硬币于1968年开始发行,材质为铜-锌合金,面值分别是5便士和10便士的,即后来的25美分和50美分,直到1980年代才逐步退出流通领域。 大克朗硬币于1971年开始发行,材质是青铜镍合金,面值是25p,50p和1镑。 由于1974年和1975年的通货膨胀,英格兰银行发现,如果不加控制地印刷钞票,就会使本国货币贬值,于是决定发行新币以替代旧币,提高物价水平。1974年7月3日,银行将新币的兑换比率定为1英镑等于100新镑,而以前则是1英镑等于100便士。换言之,一枚新币就等于100便士,而原来的5便士、10便士和25便士的硬币则被废除。同时,新币的发行量要比原有的硬币多很多倍。例如,一枚25美分的硬币重量为2.5克,那么一枚新币就要重250克;如果原来有一千枚5便士的硬币,那么现在就应该有100万枚新币。这样,在经济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发行更多的纸币就可以达到同等的效果了。
尽管新币发行后,消费者所持现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但由于银行利率较高,人们把资金投入银行的利益要高于持有现金的收益,因此民众还是乐意接受的。不过,后来随着银行利率的下调,人们开始怀疑,把钱存在银行里是否真得划算。这时,一种新的现象出现了——银行“存款搬家”,也就是人们把活期储蓄从银行里取出来,购买保值效果好于银行存款的证券或基金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新币发行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市场上的货币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只是老百姓把原先放银行的现金拿回来了,用于消费和投资。结果,物价上升,经济过热,银行利率又得上调……如此反复循环。 新币的另一个作用是为英帝国解体后的英镑寻找新的定位。早在1959年,加拿大就放弃了金本位,让本国货币对英镑自由浮动。196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宣布放弃金本位。到了70年代,英帝国剩下的两个属国——香港和新加坡——也相继取消了对英镑的固定汇率制。至此,曾经雄霸世界金融界的英镑,成为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
2. 再换美元,然后买金 自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以来,美国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6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期间,美国中央银行为了抑制物价上涨,曾把联邦储备贷款利率上调到6%以上。这个利率水平大大高于英国央行所执行的利率水平。
与此同时,美国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也要比欧洲快得多。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美元升值。 1968年至1071年间,美元兑主要货币大幅升值。这意味着美国人需要用更多的美元才能进口同样多的商品。为了维持贸易平衡,只有两种选择:减少进口或者增加出口。前者难以实现,因为美国是一个消费品输入率很高的国家。后者意味着美国的制造业必须扩大,从而推动了美国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上升。
当然,除了上述两种策略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这就是既不去换币也不去交易,而是直接把手里的人民币或者英镑去买黄金,以获得绝对值的增长。这固然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的问题,但同时也会面临币值下跌的风险。 问题是,你的财富如果是大量人民币或英镑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