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新常态?

曹樱曹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新常态不是个经济学术语,而是一种政治语言。 这种话语的提出,是有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的,可以追溯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当时提到改革要在一个区间内推进,这个区间就是“速度可持续、效益可持续、风险可控”。后来在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2014年3月份做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报告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概念,指出: 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规律性,科学设定目标,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性命题,是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是执政理念的转变。它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我们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的增长;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从过去侧重经济发展,转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执政理念方面,我们党需要从过去“能人治国”的思路,转变到依靠制度的治理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轨道上来。

新常态绝不是无所作为的代名词。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也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因应变化、积极主动地应对,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我们在新常态面前无所适从甚至畏惧退缩,那才是真的束手无策了。

路利伟路利伟优质答主

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经济发展进入到更高层次上的常态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到更高层次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是在前一阶段经济发展积累起来的新的发展条件下所形成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二次加速”进程。因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存在着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有利条件。如在城镇化过程中,1.5亿人进入到城市就业,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拉动和产业拉动。又如消费结构升级形成的需求拉动。这种消费需求拉动,通过产业关联和就业增加,形成了新的供给。这种新的供给拉动新的需求,新的需求拉动新的供给的不断循环,推动经济进入“二次加速”新轨道。按照“新常态”经济学的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增长之后,一般会出现两次加速和两次减速的过程,现在我国这种“二次加速”正在进行之中。

二、要区分作为经济发展态势的“新常态”和作为经济理论的“新常态”

“新常态”在经济学中是一种经济理论,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布拉莫维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用这一理论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其特点是:低速增长、低水平就业、较低通胀率和较低盈利率。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的“新常态”则与阿布拉莫维茨提出的“新常态”经济理论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能用“新常态”经济理论来否定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

三、要正确区分经济发展的“常态”和“非常态”、“伪常态”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有些经济现象,似乎在不断重复,形成“常态”,其实是“非正常”的经济现象。例如,有些部门、行业、企业,不顾国家的经济规划和产业政策,搞“大而全”、“小而全”,严重阻碍了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又如,为了局部的利益,不顾全国利益,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这些现象虽然看起来是“常态”,而实质是“非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对于“新常态”的提法要作科学分析,不要轻易否定。

对“新常态”的提法,要作科学分析,不能轻易否定。因为,这一提法,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作用和理论意义都是积极的。

这一提法对于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因为它为我们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确立了新的发展坐标,有利于我们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确定新的战略选择。

这一提法是对“稳中求进,稳增长”方针所作的明确和肯定。因此,提法正确。

这一提法对于研究我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的新经济发展也有理论创新意义。因为,对于一个大国经济来说,发展通常要经历一段不稳定的发展时期,一旦进入稳定发展的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新的态势。如美、日、德等国在进入这一阶段之后,都经历过这一过程并形成各自的“稳态”模型。因此,这一提法,对于我们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稳态模型具有积极的理论创新意义。

五、“新常态”提法所反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律作用的结果,不是短期经济现象。

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来,我国GDP年增速,2004年达到了15.8%,之后年增速下降到12%,到目前年增速下降到7-8%之间,这是在接近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门槛时所出现的减速趋势。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发展目标,我国经济仍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