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企业如何走出去?
谢邀,政治企业的对外投资与一般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和目的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对外投资获取经济收益、扩大经营规模、抢占市场资源;获得更高利润率;降低风险,确保稳定供应等。但二者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
(1)从决策权限上看,一般企业的对外投资由企业董事会决定即可,而政治企业的海外并购往往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如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包括战略性产业领域的企业)案首先须报商务部审查,取得商务部的批准文件后,方可去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办理其他登记或备案手续;
(2)从决策依据来看,一般企业多参考国际惯例、当地法律和政策进行决策,而政治企业则要考虑国内政策导向,特别是战略性产业的动向,以及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
(3)从交易达成后的监管看,对一般企业来说,注重信息披露和履行报告制度即可,而对政治企业而言,除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投资后管理的指导,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内部运作程序,以确保投资的安全与盈利。
总之,由于政治企业与一般企业存在不同的属性,且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在制定战略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寻求最优解。
政治企业要实现成功走出去,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推进政企分离,加快企业市场化改革和公司制改造
我国国有政治企业的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在政企分开等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改变目前政府管理国有企业中“多龙治水”、“多头管理”的局面,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应从国有政治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企分开方案,坚持市场取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多元化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措施,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加快这些企业市场化改革和公司制改造,使这些企业的经营机制更具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进一步改革国有政治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国有政治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政企不分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加快国有政治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这些企业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规范和发展国有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照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模式,抓紧研究制定国有政治企业实行授权经营的具体办法。
(三)进一步调整国有政治企业的战略取向,培育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政治企业要走出去,要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战略,就必须在战略取向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铁路、电信、电力、电站建设等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工程总承包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建设。对缺乏比较优势的领域则应主动转移,寻求国内外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自身战略的国际化,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国有政治企业要坚持“实业为本、面向市场、科技领先、国际化”的发展方针,继续实行并完善“集团化、股份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实行母子公司体制,坚持技术上以设计院为核心,进行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一体化总承包,在管理上实行“小总部、大项目”的两级管理模式。
(四)加快国有政治企业的机制创新、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政治企业“走出去”进行工程承包,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完善的充满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就无法开展经营、开拓市场、实施工程承包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国有政治企业要在管理体制上创新、转换,以适应国际化工程承包的需要。从国有政治企业现行管理体制来看,应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和完善总分支机构体制;二是按照工程承包业务和产品(包括设备产品、建材产品)制造与销售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以事业部制为主要特征的业务管理体制;三是按照项目法组织工程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