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债怎么回事?
外债是个大题目,我简单说下中国的外债情况。(很多数据网站都能查到) 先给出结论,中国政府对外负债规模确实很大,但风险总体可控。
目前中国政府对外负债总规模大概是3.8万亿美元,其中政府债务2.47亿美元,占比65%,企业债务1.35亿美元,占比32%。企业债务中,境外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持有规模为0.97亿美元,占企业债务的73%,主要投资于铁路、电力等领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境内债权人共涉及12家,所持余额184亿美元,占企业债务余额的14%。 外债结构方面,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并不大,而资本项目方面,由于金融领域的开放,国内企业和居民海外投资需求旺盛,近年来出现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失,目前仅剩余4800多亿。
虽然短期外债余额高企,但是随着央行加大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开放,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带动进口商品价格下降,预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将逐步由逆差转为顺差,外汇储备将会逐步提升。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慢慢磨,也有可能某个时刻会大幅反弹。 这笔债务是怎么欠下的呢? 一般政府负债分为三大类: 政府举借的债务,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国债,目前我国国债余额是18.6万亿元,占GDP比重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
第二大类是地方政府专项债,这个债券在现行会计准则下是不计入政府的赤字的。第三大类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对企业的各种补贴,按照现在的会计准则,这些补贴都要计入政府的赤字。 我们看下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到除了国债以外,其他资产大部分都是现金或者存款,说明中国政府还是挺有钱的嘛!其实看看各地政府的财务报告就明白,地方的财政其实是很穷的,很多都是靠举债过日子。如果算上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很多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其实很弱。
再来看企业负债,工业企业负债率已经高达5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有加速态势。如果是煤矿、钢铁等上游行业,资产负债率就更惊人了。这主要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订单饱满,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而大举借债。 如果国际油价维持在低位,随着产能释放,这些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现在央行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经开始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如果市场利率走低,对于高杠杆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房霈优质答主从我国外债管理的立法沿革看,我国在1982年起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外债管理,国务院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债管理的实施细则(暂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借款和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基本构筑了我国目前的外债管理框架,外债的流入和偿还均受到了严格规范和管制。
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外债管理政策出现了明显的松动迹象,主要表现在对外债实行“规模管理”和“指标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对中长期外债实行指标管理,不得突破国家计划指标,对短期外债采取“规模管理”,由外汇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后确定。该措施实际上赋予了企业较大的外债借用自主权,并由企业自行向外汇局办理登记。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按照承诺,我国在借用外债方面应当遵循“国民待遇”原则。因此,在2003年生效的《外国政府贷款转贷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中已经找不到“外国政府贷款的贷款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利用外资政策”的字眼,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管理暂行办法》也仅规定“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应当用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重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等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和民生改善工程”。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外债管理将逐渐趋于自由。
在对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管理方面,我国的立法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2004年开始实行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在中外合资医疗机构的经营服务、收费和财务管理方面均出现了较大的变革。同时,根据该办法的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以经营营利性业务,并向患者收取费用,也可以经营非营利性业务,收取的费用应当进行成本核算,不得直接向举办双方分红。更为重要的是,该办法在医疗服务收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清算程序等方面均比过去有所改革,例如,该办法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由医疗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确定,物价主管部门实施监督。中外合资、合作者投资、分得的红利和其他合法所得,可以依法汇回国外或者境外等。这些新的规定无疑将吸引大量的外商来华投资,从而将促使我国在医疗领域对外来资本的管理方式出现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