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企业?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也许不全面,欢迎一起讨论。 我们来想一想,一个公司从初创走向成熟,一般需要什么条件? 需要人(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 人才不用说,没有人的企业不会存在;资金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钱,连维持一段时间都做不到的公司比比皆是;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必不可少,没有技术的公司很难有竞争力,也很难做大;最后一个就是市场了,没有一个好的产品,或者找不到产品的切入点,企业一样无法发展壮大。
所以我们回到正题,一个想成为“大国重器”的企业,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人才、资本、技术、市场。 可能还会加上政策,但是我觉得能够具备这四个要素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现在大部分还只是实验室成果,距离商业化还有很远,更别说资本和技术这两大要素很多行业都属于卡脖子技术,不是你想攻克就能攻克的。所以给这些公司一点成长的时间吧! 但是这里要注意了,市场是有可能由几个甚至更多的企业共同分享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内耗,就要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优势,合作自然是指加强交流,共同研发,但是合作也是有底线的,如果涉及到核心的专利,还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毕竟核心技术是自己掌握在手里才靠谱。
至于那些没本事参与创新的企业,就应该去培育他吗?我认为不必,市场会做出选择,所谓的“大鱼吃小鱼”在现代商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弱者不可能永远存活下去,要么被兼并,要么被消灭。 所以与其花精力想要去培育更多像华为、海康威视这样的企业,不如想办法让已经形成优势的“强者”更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若干措施》从培育科技型民营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4个方面,制定提出了11条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分类支持,推动高成长企业入库培育、能级跃升。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力度较大,对纳入省级科技创新企业“双倍增”培育库,在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用地需求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定向扶持;对整体迁入河北的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视同入库培育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参与省重大科技专项、产业技术攻关、创新产品研发项目。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对经认定的新产品新技术,优先纳入《河北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对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资金奖补。引导“小升规”,对新上规模的工业企业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补。实施品牌创建提升行动,对新认定的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给予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补。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基准利率以下的信用贷款,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建立重点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公共服务机制,对企业急需研发、技改、设计等方面技术工人和高管人员培训费用实施补贴。
支持企业参与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改革事项研究、政策文件制定,在政府投资和市政领域的重大工程以及轨道交通、环境卫生设施等项目中,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建设。落实降低中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门槛、提高预付款比例等措施,逐步实现政府采购项目“免证明、零门槛”。完善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建立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常态化举报制度,对查实的欠款行为纳入政府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应清尽清。
加大资金帮扶力度,省级财政统筹安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压力。通过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规模、实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缓解企业贷款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