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发货币了吗?
先说结论,央行在2015年至2017年间超发了8.5万亿的货币(M2),但这不是导致这三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实际通胀率可能比官方CPI要高一些。 先贴一张央妈公布的M2增长图 再贴一张我做的M2增长与价格走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M2从2014年11月开始快速放量,到2016年底累计增长了139%,之后在2017年出现了紧缩。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 这种巨量的货币发放并没有带来物价的飞速上涨,2016年全年CPI涨幅还不到2%,其中下半年虽然M2增速已经回落,但CPI仍然没有明显变化。
这是怎么发生的的呢?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大量积压,去产能去库存效果非常明显,加之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国内大幅调低煤电行业利润,工业生产边际效益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货币投放量巨大,但企业投资意愿低下,没有能力购买大量生活消费品,居民收入增长有限,对商品的需求相对不足,所以物价总体平稳。 但问题又来了,超发的货币最后都去哪里了呢? 很可能大部分都被政府和企业用于偿还债务了,因为企业盈利下降,融资困难,只能通过减少开支来降低成本,甚至通过破产方式来摆脱困境;而政府为了扭转经济运行势头,也需要降低公共部门债务规模,偿还过去几年扩张期间的借款。这样来看,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应该是相当大的,地方政府更是穷得叮当响... 如果将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加总起来看,确实发现这两个部门对M2的吸收能力显著下降,尤其是政府这边,过去经常是印点钱,然后政府拿着这些钱去购买固定资产(比如修桥修路),现在显然不可能再用这种办法了,因为目前政府自己的财政预算都入不敷出,哪有钱再去买资产呢? 所以,尽管央行超发了货币,但这笔钱最终并没有流到消费者手里,无法刺激消费增长,经济增长仍然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嵇景优质答主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人们还按照传统的货币数量方程M(PV)="Md"中的原则和教条来思考,马上就会想到一个简单的回答:是的,中国经济的货币存量指标已经很大了。在目前的学界和媒体中,这样的回答已经不知被重复了多少次,人们甚至习惯性地认为它是一个正确的回答,以致于忽略了对其提出质疑。
其实,上述回答是对货币数量方程的误用。因为在经济的现实运行中,人们手中拿在手中的、在流动中的货币需求量,和静态的货币存量指标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区别。人们拿在手里的、在流动中的货币需求量,是一个流量变量,它是"被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即实际货币需求量。它可以被理解为在每个时点上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过程中的一切支出和收入过程,在时点上实际需要使用的货币量;或者被理解为人们在时点上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即在实际收入和支出过程发生的前一秒钟或者后一秒钟,人们所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因此,在经济的现实运行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一流量指标总是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流量指标保持着紧密的比例关系,它就是上面那个货币数量方程中显示的"被均衡持有的货币量"Md。而在货币存量指标与名义GDP之间,却是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关系。
如果用美国1960-2009年的数据对此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在美国的经济运行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一流量指标和名义GDP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密切稳定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即实际货币持有余额)的增长率曲线(Md/GDP)与名义GDP的增长率曲线(GDP)几乎完全重合。这意味着,当名义收入的流量增长时,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一流量指标就会产生同比例的相应增长,二者的增长率之间的偏离幅度很小。这个关系充分体现了货币数量方程的基本原则,在美国这样一个具有规范市场运行特征的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比之下,货币数量方程中的货币存量指标M和名义收入的流量GDP,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密切稳定的,其增长速率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偏离。这个现象意味着,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在支出过程中进入流通,与下一次收入和持有余额之间有着较大的滞后性和差异度。由此,如果人们用货币存量M与名义GDP的比值来考察货币供求状况,就会得出如下错误的判断:在美国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即货币流通越来越慢。事实上,这是用错了考察对象。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这样来度量的,它只能用实际货币需求量Md与名义GDP的比值来进行度量。美国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它并不慢。
再把美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指标与货币需求指标进行相互比较,人们又可以发现如下重要的现象:在总体上,货币存量指标M的增速非常显著地高于实际货币需求量Md的增速。这表明:在经济的现实运行中,人们手中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只占中央银行所公布的货币存量指标的很小部分;人们手里的"货币",是经过大笔额的"持有-流通-持有"等循环后,从法定的货币存量中流出,经过支出和收入过程,在手中实际持有的余额。而法定的货币总量指标中还有巨大的余额,经过人们的支付和流通过程,又已经继续地花费了出去,处在向外循环流动之中。
根据这个规律,人们可以对美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状态做出进一步的分析。美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货币需求量Md的增速相对较低,意味着人们手中所实际持有的货币余额是充足的,不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而货币存量总量指标M的增速大幅超过Md增速的现象,又意味着银行体系向金融市场注入的资金很大,并且这些资金已经经过实际支付过程,花出去了,没有在人们手中实际持有。这表明,美国经济正在经历流动性泛滥的现象。流动性泛滥是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但并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这种威胁转变为通货膨胀,必须以人们手中实际持有的货币量Md的大幅提高为信号。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其货币存量指标M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这意味着该国发生了剧烈的流动性泛滥,但此时人们手中实际持有的货币量Md并没有大幅增加,实际物价依然很低。因此,当时美国的经济还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接下来再考察中国经济,就会发现:我国经济运行中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也保持着较好的一致性,但其程度不如美国那么显著。这意味在现实中,我国也有实际货币需求量Md与名义GDP之间稳定和一致的变化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偏离幅度略大于美国,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