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是成功的吗?
成功倒称不上,但是很有代表性。 首先,中关村的起源就是清华和北大等学校不愿意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主动开放校园建起了宿舍、食堂、书店等等为师生服务的设施,慢慢形成聚集,然后有商家看到了这个商机,进驻到里面来经营。最初的中关村只是一个学生自发形成的交流社区,而商人的进入使得这个社区更加活跃,进而形成产业链,并迅速扩大。这可以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崛起模式。 (补充:现在公认的中关村源头是1978年成立的北京半导体器件研究所。)
其次,中关村的成功有着时代赋予的特殊机会。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刚刚开始,我国处于缺技术少人才的弱势地位,而中关村恰好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产业转型的机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人才优势(高校大量毕业生缺乏合适岗位),通过体制外的自由市场机制迅速聚拢人气,引进人才,发展起来的。这在当时叫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人才需求又缺人才的困境给了中关村发展的契机;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正好与中国的信息化浪潮接轨,于是互联网在中关村借由人才优势飞速成长。
中关村的成功在于抓住了“高科技”这个名字的内涵。无论当初创始人本意如何,“高”意味着高科技,“中”代表中国,“关”则是关系,这个名称在人们脑子里打上了高科技的烙印,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吸引关注。
最后,中关村的成功还源于它的开放性。最初的开放性带来最早的人气,而人气带来了更多的开放性。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倾向于聚集在中关村,因为这里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有利于信息流动和项目孵化。只要能够找到初始启动资金,一个创意就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