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破解债务危机?
中国的债务问题比美国更复杂,因为美国的绝大部分债务都是美联储印钞直接买的,而中国的绝大多数债务是政府和企业借贷后花掉的,最终还本付息都要靠自己挣,如果企业欠银行50块钱,最后通过经营只挣了30块,那还要给银行20块钱。这显然增加了政府的还债压力。 但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如果央行不断降息释放流动性,可能很多企业不但靠经营难以还钱,甚至利息都还不出,那么企业的部分债权就转换成了股票,也就是央妈把本来要还给银行的现金给了企业,企业拿钱去还贷,结果却变成企业欠央行更多钱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死结,如何解决这个死结呢?
1、企业破产,债权人把钱退回央行,由央行出面兜底;
2、政府增加税收,从居民手中取得资金,先归还企业欠款,再给企业发工资,补贴居民生活;
3、增发债券,也就是举债融资,用未来的收入来还款;
4、如果还是不行,最终只能央行直接给企业还钱,也就是央妈直接把账户里的钱打到企业账上。
当然还有其它解套方式,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结局只能是政府或居民的负债率进一步上升,其实现在国家不断的提高政府融资平台负债上限就是为后期可能的财政赤字扩储。
不过不管怎么说,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这么多难题,能解决其中一个已经是相当不易的了。
破解社会债务危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控制债务增长速度,优化债务结构。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角度出发,应适度增加中央政府负债,改善地方政府的债务环境,将社会整体风险纳入可控的范围之内;地方政府应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根据财政收入增速,合理安排发债速度。在优化债务结构方面,中央政府应重点改善中长期结构,适当增加30年期以上国债发行的数量,减少10年期以下国债的占比。中长期政府债券作为优质的金融产品,应该发挥其基本标准和定价基准的作用。地方政府则应以5年期以内短期债券为主,减少中长期债券发行量。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减少定向发行,扩大公开发行规模,增强债券流动性,发挥国债在金融交易市场上的基础作用。此外,考虑到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期限与地方建设项目投资周期不匹配性问题突出,因此应推动融资平台贷款的证券化,使得地方公共设施建设的期限与政府债券的期限能够相互匹配和对应。
第二,改革财政体制,硬化预算约束。硬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约束,关键在于改革财政体制。一是明确政府间的支出责任,严格控制中央与地方各自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范围,防止不规范的财税返还和转移支付,切断地方政府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变相举债的路径。二是加快落实预算法,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加快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领域,通过“使用者付费”和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回报,而不是增加政府的或有债务。
第三,加大融资平台公司改革力度,建立企业信用破产机制。建议国务院责成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审计,严格划分公益性与经营性项目,实现平台公司“政企分开”和“事企分开”。对为公益性融资而形成的债务,应剥离给地方政府管理,逐步将平台公司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时,健全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等债权人风险控制和管理责任,建立企业信用破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