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果园?
戎敬最佳答案
我十几年前来过南方某县,看到很多路边或村边有果园,问老板卖苹果吗?答曰不卖,自己吃;再问卖桃子吗?答曰不卖,自己吃……我问这么多水果是什么,老板说“都不是”。我当时挺震惊的,现在这种果园应该很普遍了。 前几年在甘肃陇南旅游时,在路边也见到过这样的果园,问卖苹果吗?答曰不买,自吃的;然后再问卖核桃吗?答曰不卖的,自己吃……当时我也很惊讶,但细一想又不奇怪,因为这里气候寒凉,确实适合栽植苹果和核桃,但是产量非常低,种了也不见得能卖得出去,还不如自己吃了。
这几年去新疆游玩,发现很多农家院里除了种些蔬菜外,还种了很多果树,问老板这些果子都卖吗?答曰都不卖,自己吃!当时也挺诧异的,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理所当然,新疆地大物博,什么资源都富集在这里,种植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既然能吃上热乎的新疆羊肉串,又能享受肥美的瓜果,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把水果卖到南方呢?直接运到南方市场肯定价格比当地卖的要便宜不少,但这样就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毕竟新疆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如果到处都种上粮食、牧草或果树,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不好。
山东是水果大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则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0%和70%,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果园”。
然而,受制于果树品种老旧、果农种植模式粗放、“经纪人”贱卖优质果品,近年来山东果品优质率低、经济效益差,果农增收难、收入低,制约了当地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传统果园产量低、效益低、品质低,这是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农业局局长张学举说。
“2米×3米的行株距,高纺锤形树体结构,宽行密植。”张学举描绘着他对现代果园的想象。他介绍说,自2014年,临淄区以果园减密改造“三项行动”着手,推广矮砧集约高效果园。
经过几年“折腾”,该区已有约2.6万亩果园完成减密改造。张学举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改造后,果园亩收入达到3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是改造前的6至10倍,“而且人工、肥料、农药的投入也更低,亩净收入增加。”
“好品种”为优质“新果园”保驾护航。山东烟台作为“北纬37度”水果黄金出产带,自1871年引入第一株西洋苹果,已培育出2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菜新品种。其中,“福赛”苹果品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环境基金保护中国优良果树品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