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什么政策打造的?
1978年,国务院确定上海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1990年4月,中国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并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 1992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开发渤海湾,建设北运河经济带; 16年后,即2008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北部经济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设立天津滨海新区,范围包括已开发的临港产业区和开发区西区,以及未开发的滩涂和海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上海的定位已经上升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并正在向全球城市迈进。 “我们这一代做了一辈子改革开放,很愿意看到在中国有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出现,这个城市就是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市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主任徐匡迪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目前上海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支点。 但纵观上海的发展史,其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
早在解放初期,由于对上海战略地位的认识,中共中央曾考虑过控制上海的发展,甚至将其全部工业迁往外地。但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下,最终确定了积极发展和利用上海这个经济的“火车头”来振兴整个中国的战略。
然而,在经济发展中,上海也走过一些弯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为恢复经济,上海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但忽视了对基础产业的投资,致使产业链条缩短,自给率偏低,对外依存度过高。
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超级大厂,上海还曾经以低工资、高就业来换取GDP增长的方式,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进入新世纪,上海开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折。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需要,上海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