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面值是怎么计算的?
现在A股的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面值为1元/股,这个面值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现在的股票价格都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市值来确定的。 那在以前呢,A股刚刚创立的时候,上市的股票的面值是怎么决定的? 当时,我国设立股份制公司的时候,参考的是《巴塞尔协议》和国际惯例来制定的。
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面值”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协议》要求,每一个股份的价值等于它对应的净资产价值。而每个股份的票面金额(即其面值)则等于每股份所对应的公司净资产总额减去公司的负债后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成立之初,是学习海外市场进行融资发展经济建设的。当初确定股票面值也是这样考虑的。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第一个交易日,所有股票的“面值”都是以每股人民币10元来定的。这跟当时的“面值”意义其实是差不多的。 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随着股市的不断上涨和下跌,“面值”这个用固定货币来计算的价值标准反而越来越不“固定”了!
后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呢?后来人们发现,股价这个东西确实是不太容易用固定金额来表现的,因为它受很多因素影响。但股价又确实有“价”的意义——毕竟它是企业估值的体现。于是人们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如果股价很难用一个数值来体现,那么就用加权的方式来计算,这样就能把不同日期进出的资金对股价的影响给计算进来,得到一个比较科学的“股价”数值。而这个加权的股价就被称为“市值”。 后来,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新股的不断发行,加上股民投资理念的变化和投资方式的创新(比如基金、期货等),市场总体的资金量和流动性的变化等等因素都对股价产生着影响。因此我们现在看到每天变化的股价其实是很复杂的,很难找到一个数值能够完全准确的表示。但市价的这个特点却有利于投资者根据自身的情况(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等)来灵活地选择合适自己投资需求的理财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