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量化宽松?
我来告诉你,美联储怎么量化宽松! 先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注:美国的国债就是央行票据),将买入的资金支付给美国政府,然后美国政府用来发福利或者打仗等等。 美联储通过这个简单的行为就把印出来的钞票用购债的形式又买回去了,整个过程中没有增加美元发行量,只是把流通中的美元换成了一张债券,而这张债券以后迟早会兑现,即美联储会通过增持资产的方式把这笔钱付给美国政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美元的流动性和信用都保持不变,所以市场的美元供应量也没有变化,看起来一切正常。
如果这样就能达到量化宽松的目的吗?当然不能,美联储可不是这么愚蠢的中央银行!它既然能想出这种办法来量化宽松,就一定准备好了后续的行动。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资产负债表”,简单来说就是一家金融机构持有资产和负债的情况,比如你有一百元钱,是你银行的存款,是你的负债,同时你也有资格借入100元,也就是别人欠你的100元,加起来200元,就是你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如果这时你为了刺激经济,开动了印钞机,凭空印制了100元,那你的资产负债表就变成了300元。这多出的100元实际上就是通胀,你手中的钱并没有变多,但市场上多了100元通货。 但是现在有了美联储这个冤大头,政府可以不需要这么麻烦的印发钞票,而是直接跟美联储借钱,然后把借入的钱发给穷人,扩大社会总需求即可。
首先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税收,这是固定收入,随着GDP增长,财政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另一种形式是发行国债,向公民和个人融资,这个属于浮动债务,随着GDP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最终都要还本付息。 现在美联储充当了替政府买单的角色,在政府需要的时候主动找上门来,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卖给政府债券,同时政府拿着这些钱去补贴穷人和企业,扩大了社会总需求,达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在这里,美联储通过买入债券的方式增加了持有者的现金,减少了财政部从民众和商业部门收集的现金,两者之间现金的数量是相等的,不过货币属性发生了变化,以前是私人部门的货币,现在变成了联邦政府的货币,即M1→M2的转化。
为了实现更大的刺激效果,美联储还可以购买非金融企业的股票和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但是能够传递到消费和投资领域,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