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原因?
作为一个专业做海外市场调研的科研咨询公司,我们经常收到客户有关“为什么要做海外拓展”的灵魂拷问。 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给大家解读一下为什么企业的第一步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做海外市场并不是因为外国人的钱好赚。 恰恰相反,做海外市场是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度(这里指的是产品或服务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情况)已经较高所致。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你家楼下有个煎饼果子摊,第一天生意不错,第二天你就不会再去了吗?不会,你会去别的煎饼摊买,或者自己在家做。你家楼下的煎饼果子摊老板第一天赚了100块钱,就会有人因此少赚甚至不赚钱吗?不会,别人还会去买。你家里的电饭煲用了5年,想买个新的,是因为你讨厌做饭吗?不是,因为你想要更好的。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当企业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候,消费者就不一定买账了。而做海外市场就是给企业一个新的增长点,让企业有机会满足其他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做海外市场? 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了呀!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是中国的土地利用率、资源配置是存在固有瓶颈的。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生产成本上升,资源要素的制约凸显,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引擎面临换挡期。
同时,国际贸易中的“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极,中国经济外迁势在必行。 如何走出去? 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是继续走过去的加工贸易道路,也就是把国外的原材料拿到国内来生产,最终再把成品卖回给外国人。这条路能走通,但问题是谁愿意一直当世界工厂,谁又愿意一辈子买你的货?况且这样的外贸模式很容易受国际形势的影响,风险大。
二是做海外市场,把生产线搬到国外去,直接在当地采集原料、制造产品、销售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这样既可以摆脱低端产能过剩的尴尬,又可以规避其他国家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最关键的是,企业可以在海外当地培育本地市场和消费者,形成长期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减少风险。
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规模经济优势可以分为生产规模经济和市场销售规模经济。
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实行专业化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另一方面,扩大销售规模,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市场销售额。
企业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销售规模,从而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联想收购IBM的电脑业务就是想借助IBM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降低产品的销售费用,以提高联想电脑的利润率。
开拓国际市场,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进入更多的市场,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经营,可以摆脱对某一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依赖,分散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季节、时差等方面的差异,开拓销售市场。
此外,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具有分散原材料供应和采购风险、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之时,松下公司成功地利用全球各地的生产基地分散了市场风险,当在日本本土和美国的经营出现困难时,其在拉美和印度等地的生产基地和市场仍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获取更廉价的投入要素。
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要素的成本在企业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们的成本高低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降低这些要素的投入成本是企业保持和提高获利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要获取更廉价的投入要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1、在国内投资建设生产经营机构,并在国内外配置和采购廉价资源要素;
2、在国外投资建设生产经营机构地直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要素,这两者都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具体方式。美国微软中国研究院和微软中国总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业,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软件人才成本低廉。
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惠政策,降低经营成本。
各国和地区为了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建厂,常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和优惠的所得税率等。通过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可以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取得低经营成本,增加获利机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分别在美国(本土)、加拿大、巴西生产汽车,就是利用生产国的各种优惠政策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样可使产品成本比在美国全部生产汽车降低15%。
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各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本企业的重要财富,一般不会轻易对外转让,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合资,就可借助合作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当然,这种合资企业要由双方平等协商组建和管理。
1997年北京吉普汽车公司被广汽集团和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看中,在三方合资企业中吉普退出的谈判中,克莱斯勒只愿出同吉普同等的股比,而广汽只愿出8%的股比,克莱斯勒同意降低出资额以换取更多的股权,最终促成了三方合资。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广汽不只获得了克莱斯勒的投资,也获得了它的技术和管理。
为今后发展建立基础。
由于各种原因,有的企业目前不具备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但有长远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向国外派出工程承包队伍和劳务人员,并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中注重积累资金、技术和经验,并通过“走出去”建立企业信誉,为今后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