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經濟特点有哪些?
1、资本充裕但优质项目紧缺,金融资产价格被虚高 中国的货币供给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M2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社会货币供应量就增加一万多亿元),但随着企业资金成本的上升和民间融资成本的高企,很多优质项目被扼杀在摇篮里,而一些低质项目却由于融资的便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比如房地产,虽然国家一再调控,房价还是居高不下,因为资金供给实在太充裕了,而更多的资金涌向了土地市场,推高了地价,造成了资源浪费。
2、投资需求巨大,有效供给不足 中国一直是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储蓄率不断升高,投资需求和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一直存在。但中国的有效供给始终不足,很多领域都是供小于求,所以只有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也是造成中国经济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发展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 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进出口贸易是否保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仍然非常高,对出口的依赖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非常大,而对进口的限制又导致国内行业失衡,资源类和部分工业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何实现外贸盈余到外贸均衡的转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仅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具有一贯的、持续的增长趋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是世界上少有的。1978-2001年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6%,大大超过日本6.3%、新加坡7.6%、韩国和中国台湾8.7%以及印度5.4%的水平。而且,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只在个别年份出现低于8%的增长速度,而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在高增长期间都有大起大落的现象。
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不仅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且在经济增长的高速期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上,没有象其他国家发生过大幅度下降的波动。投资率和储蓄率在高增长期间普遍高达25%或以上,而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在高增长期间只有20%左右,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投资率和储蓄率也开始大幅度下降,如泰国在经济增长速度从8.6%下降到6%,投资率从33%下降到30%,马来西亚由8.6%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4.6%时,其投资率由34%下降到25%,菲律宾从5.2%下降到4%时,其投资率由24%下降到20%。而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投资率和储蓄率都在35%以上,保持了相当的韧性。
中国经济在投资率和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却始终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在1978-2001年有20年是低于5%的低通胀阶段,只有1988和1994两年分别达到18%和24%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而其他国家大多在高增长期伴随很高或者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阶段,日本在高速增长期的1958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3.8%,韩国在高增长期间通货膨胀率也达到1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达到30%,印度在高增长期间通货膨胀率大部分时间达10%以上。高投资、高储蓄和低通胀的共存构成了中国经济十分独特的现象,这反映了资源配置和制度变迁的高度有效性。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高增长期间一直维持在30%,不仅低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也低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熟期,日本在初始阶段进出口占GDP的45%、成熟期达到28%,新加坡在初始和成熟期达到200%和170%,韩国在初始和成熟期达到100%和40%,台湾甚至高达60%和55%。中国经济能够在外贸依存度不高和封闭条件下维持高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稳定,是经济学家至今还没有充分解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