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水有多深?
我来说一下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浅”与“深”吧,可能不那么专业,但都是我切身感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水深”,主要是从市场周期以及调控方面来讲的。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反应比其他城市要迟缓一些,调控政策也往往比其他城市更严格一些(虽然这次限购限贷并没有多少加码)。但迟缓和严格并不意味“水深”,真正说明问题的是市场本身的周期性变化。
2005年至2910年,北京的房价整体上处于上涨趋势,这期间小涨、大跌交替出现,但总体趋势是上涨的,尤其是2005年到2013年底这一段时间,楼市连续爆发两次涨幅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大行情(一次是2006-2007年,一次是2012-2013年),这种暴涨暴跌的特点非常鲜明。所以我说“水”很深了嘛!
说到暴涨,不得不提的就是炒房团。每次房价大涨都有炒房团的身影,比如2006年的“西城学区房潮”和2012年开始的“普涨潮”,炒房团在这两次大涨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需要补充的是,虽然每次调控都有炒房团的身影,甚至可以说是炒房团推动了政策的出台,但每次楼市反弹最大的获利者都是他们。
关于“浅”,主要说的是供需关系和市场理性。先说一下供给端,北京的住房供应量一直非常大,特别是前几年大量的限竞房上市,供求比一度达到2.48(意思是每卖出两套房子,就有两套房子供应)。当然这并不代表房源多,需求就少,而是因为限竞房的性价比相对低,很多购房者持观望态度,所以成交低迷。
再来说说需求端,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来讲,一个城市的户籍人口加上外来人口,两者之和的一半都有可能是这座城市住房需求的潜在客户。以北京为例,统计公布的人口数据是2077万,假设一半的人是购房需求(这个数值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房贷负担比率,也就是一个家庭一半人拥有自有住房的比例),那就是1038万人,而这仅仅是需求量。当然,其中有很多是有能力购房的人,但最终能成为购房者的只能是其中的少部分。
综上,我认为北京房地产市场既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深”,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浅”,是一个均衡态。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看法,未必准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