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双顺差?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含蓄,但是包含的意思可能比较多,我理解提问者可能不是特别赞同现在的汇率制度和资本项目下的开放策略(或者说没有完全实行资本项下放开),因此答案也比较含蓄。 先说观点好了: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的双向调节机制已经建立了起来并且有效运行了十几年,这个机制是产生“双顺差”的根本原因;人民币汇率不存在低估,也不存在所谓的“低估陷阱”,“双顺差”只是这个双向调节机制的副产品而已。为了解释这个机制是怎么调节的,先引入两个概念:
1、宏观贸易平衡点:指在没有外汇管制且汇率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对外投资额之间的均衡关系。即当一国(地区)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时,需要加大出口或减少进口来达到贸易顺差(进大于出)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反之亦然。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本币汇率的绝对值并不是衡量均衡与否的绝对指标,而是相对指标,比如本币汇率只有贬值到某一程度才能启动贸易项下的调节机制;二是这一“度”并非固定数值,而取决于其他变量——尤其是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规模——的变化。
2、微观贸易平衡点:在宏观层面,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都存在着一个整体上的平衡点,但是当该国进行个体性政策的抉择时(如实施关税壁垒或者非关税壁垒),其选择是否导致该国的总体贸易平衡发生偏转呢?也就是说,在某个阶段,这个国家有可能通过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国内个别行业受益而实现总体贸易余额的增加吗?答案是肯定的。为此我们引入以下公式: 其中PT表示总贸易项目下的进出口总额,IT表示货物贸易项下的进出口总额,FT表示服务贸易项下的进出口总额。α、β为常数,ε为随机项。 如果某国经过测算后得出结论,认为实施某种贸易政策可以使总贸易平衡点朝有利方向移动(即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总贸易余额增加了),那么就可以断定这种贸易政策是合理存在的。
回到正题,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双顺差”——即进出口贸易总额大于外国对华投资和中方对国外投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在贸易项目下吸纳了额外的资金流入,这部分多出来的资金需求是通过增加进口或者抑制出口实现的。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要想使总贸易余额趋于扩大,就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物贸易余额大于0,二是服务贸易余额小于0。换言之,只要中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出现顺差,并且货物贸易顺差大于服务贸易顺差的部分足以弥补其他发展中国家(地区)货物和服务贸易所出现的逆差,“双顺差”就实现了。
从长期来看,中国之所以能在贸易项目中吸纳大量的海外资金,是因为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提升,进而导致了贸易盈余/赤字与GDP之比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增长点。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双顺差”也会继续存在下去并表现得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