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行业有发展空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创新效率和水平”“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着力畅通金融和产业循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本身具有的属性,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失灵。因而,如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金融真正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成为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基于此,我们建议,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制度供给,通过立法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央行开展逆周期调控提供依据和支持,同时推进跨境资产交易,建设高水平金融开放型经济。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下行时期往往是货币政策释放宽松信号的重要关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今年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外汇储备规模创历史新高,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宜,继续加大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适时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边际效益不断递减,通胀压力相对有限。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国输入性物价上涨压力增大。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科学应对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防止资金空转,确保货币政策效能充分发挥。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的直接融资大幕徐徐拉开,对投融资双方的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对拟投项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提供融资的企业来讲,则需要认真谋划、理性认知,做好资金使用计划。
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初具形,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衍生品在内的完整市场体系。但是,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我们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金融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