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多为外资?
首先,作为在平安工作多年的员工,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负责任地说,平安的股东结构中,内资股东的持股比例要远远高于外资股东。 其次,很多人应该不了解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这里只讨论内地寿险公司),根据监管的要求,保险公司每年都要编制两个预算,一个是业务预算,一个是资本预算。业务预算是以保费收入为基础进行编制的,而资本预算则是以未来可能需要的资本金为基础进行编制的,这两个预算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持续经营。
按照我国现行保险监管制度,对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风险管理,是采取“监管资本+实际资本”的双资本概念。所谓监管资本是指,为了防止保险公司因资金运用不合理导致风险加大、影响偿付能力,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规定不同的监管资本利率,比如银行贷款的监管资本利率为6%,股权投资监管资本利率为10.5%等等;而实际资本则是由保险公司实际用于投资所引起的各项成本,包括利息支出、交易费用等。 对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而言,无论其规模大小、业务总量如何,每年的资本预算都不能低于业务预算的2倍(具体数字依各家险企实际情况而定),以确保在发生业务亏损的情况下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弥补。
那么,回到正题,外方股东究竟有没有获利呢?以平安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对平安历年来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我们看到,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虽然平安的外方股东GE保诚一直在将分红全部汇入到公司的实收资本里,使得自身权益一直增长,但是由于平安业务不断增长,所需要支付的职工薪酬和佣金等也水涨船高,尽管有外资股东不断的增资,但是公司的盈利仍然不足以支付日常运营的资金需求,所以,这些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直都是负值,也就是说,没有内资股东的不断注资,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的巨额融资,恐怕平安早就已经关门大吉了。 所以,说平安多是外资所有者权益的确没毛病,但说利润都是外资的贡献就有点太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