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这么快?
从数据上看,国内复工复产的速度确实很快。 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降幅比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1%,增幅比上月加快6.2个百分点。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组数据的样本总量都是百万级别,并不能代表全部中国经济。因为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目前国外绝大部分国家仍然处于停产停销状态,我国外贸外资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海外需求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消费和投资的数据也存在结构性的变化。其中投资的增长主要源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消费回升则主要是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的回暖。但二者都不能完全反映经济的全貌。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数据还不能反映当前居民生活的真实状况。虽然复工复产如火如荼,但是企业收入减少、家庭现金流紧张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
据央行调查统计部门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城镇居民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居民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金融资产占比不高且多配置在理财产品而非股票上。一季度末,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平均为317.9万元,比上年末减少2.6%;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3.8%。
与2019年相比,城镇居民的家庭净资产中,储蓄存款和银行理财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个和5个百分点,股票基金等主动投资比例上升了3个百分点。
尽管家庭资产缩水,消费能力下降,但是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双发力。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会间接刺激消费。当前虽然消费数据仍然低迷,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恢复,消费潜力将会逐步释放出来。
从经济增速来看,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GDP增速同比由负转正,增长3.2%;三季度增速提升至4.9%。
“V型反弹”的经济表现引发国外高度关注,美联社近日报道称,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出现,但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从生产来看,1-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
从需求来看,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需求持续回升,内需外需都在回暖。”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从进出口看,10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6.5%,增速比9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正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经济缘何能率先复苏?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王庆云分析: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均走在世界前列,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压力测试”,经济 Potential resilience。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总体上已基本恢复。
——粮食实现丰收,工业生产小幅回升,服务业增长面持续扩大。尽管疫情多点散发、洪涝等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工业服务业企业生产,但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仅比上月略有回落,仍分别达到6.9%和7.4%。从新增长点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大幅增长14.8%。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落,重点群体失业率有所回落。2020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客观存在。不过,从2020年9月青年失业率情况来看,16-24岁失业率为14.6%,比上月回落2.4个百分点,比6月回落3.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优先和保障民生政策作用持续显现。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三季度当季增长2.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9%,增速均加快。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甘肃、贵州、河北、青海、云南等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在8%以上。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为应对风险挑战、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坚实基础。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就越强。”付凌晖分析,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韧性更为突出。这不仅与中国经济规模大、市场广等因素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有强大的体制优势,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有勤劳智慧的人民,随着改革创新的持续推进,发展动力和活力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