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午是几点?
“时差”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和“时间”这个词一样宽泛。 它有两个概念:
1、地理上的“时差”;
2、生物界的“时差”(生理钟)。 而一般我们谈论的“时差”,往往指的是后者——不同地域的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 这似乎在说一些玄学的问题,但其实不然。
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两个钟:
一个钟控制着我们的体温,另一个则控制着我们体内的激素水平(尤其是生物钟)。 而这些激素又关系到很多方面,比如情绪、睡眠、饮食等等…… 所以,当这些生理节奏被打乱后,人们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有些人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也就是所谓的“睡眠拖延症”;
有的人“夜猫子”,凌晨3点半了还精神抖擞地盯着屏幕;
还有的人“早起鸟”,天还没亮就已经忙着出门…… 这其实都是人体的节奏乱了。 而这种生物节律,是由基因决定的。 当外部条件(光照、温度等)发生变化时,基因会发出指令,让体内产生相应的物质来改变人体的节奏。
现在有许多研究都证明,光线的变化能够影响人的生理节律。 例如,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体分泌的褪黑素会增加,从而让人困倦,达到入睡的目的;
而在有光线的环境中,人体内分泌的褪黑素就会减少,于是人就会清醒过来。 我们根据光线的强弱,就可以改变身体的节奏:
如果需要在午夜工作,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办公室搭建一个暗室。 不过,这种办法可能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因为身体是有记忆的,长期黑暗的环境会使身体误以为夜晚来临,于是大量分泌褪黑素,导致更加难以进入状态。 这时,可能就需要药物辅助了。 目前,临床上用来治疗失眠的药物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针对苯并二氮杂卓类化合物,代表药物有舒乐安定、阿米唑伦;
第二类是苯海拉明类的抗过敏药,代表药物有异丙嗪;第三类是催眠曲,主要成份是酒石酸溴本胺,又名安尔眠。 在应用上述药物时,应注意避免服用过量或出现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