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教育基金?
1、“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会的发起人是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由团中央宣传部代理秘书长。 “希望工程”是1989年10月由共青团中央牵头,联合中宣部等九个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2、“春蕾计划”——救助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公益项目的启动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青基会)倡议发起的 。 自这项计划启动至今,已有超过30万名女孩享受到这一项目带来的帮助——她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贫苦的家庭里,因为贫困而辍学,不仅面临早婚风险,还可能早早地离开学校,走上打工的路。
3、《哈佛凌晨五点半》: 作者杨鹏,著名童书作家,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荣誉,多篇作品选入中小学教材。这是一本励志书,书中记录了很多他的求学故事和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4、《等你在清华》 和《清华园里那些花儿》都是清华学霸写的,适合高中生阅读,想考上清华的初中生也可以提前看看。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他是清华建筑系的教授,写得非常朴实有趣,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中国教育基金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设立的各种资助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金组织。目前在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基金会40多家,其中主要的有宋庆龄教育基金会、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李嘉诚教育基金会、李丽珍教育基金会等。下面对有影响的几个基金会作一些介绍:
宋庆龄教育基金会是由宋庆龄发起组织于1982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影响的非政府慈善机构,是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和全美州非政府组织成员。宋庆龄基金会本着宋庆龄生前的意愿,为增进国际友好,促进中国在现代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事业的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等事业募集专项基金。宋庆龄基金会以“一切为了孩子”作为宋庆龄教育事业的工作宗旨,主要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服务,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开展、支持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和“宋庆龄少年科学技术实践中心”的建设,并奖励为发展中国儿童教育及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国际和平和友好事业,热心支持宋庆龄事业的中国或外籍人士。宋庆龄基金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宋庆龄奖学金”“宋庆龄少年科技创新”“宋庆龄儿童文艺表演”和宋庆龄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等。宋庆龄奖学金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设立,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设立的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120名中小学生,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获奖证书和5000元人民币及金质奖章。基金会还开展了宋庆龄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宋庆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2001年以来举办了三届宋庆龄少儿书画大赛,展示和奖励少年儿童的艺术实践成果。
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创始于1988年9月。是为了纪念已故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企业家、教育家、科学家陈嘉庚先生的丰功伟绩,继承发扬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成立的。旨在鼓励和促进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奖励为发展中国教育科学事业和促进国际睦邻友好关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外人士。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属综合性教育基金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教育奖的评选,以及为社会公益事业募集专项基金。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叫“陈嘉庚奖金”,分物理、化学、生物、数、天、地、农、医8个科学部门,每个门类设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2万元至8万元、1.6万元至3.2万元和0.8万元至1.6万元奖金。从1988年第一届评选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到目前为止,已选出13位一等奖得主,39位二等奖得主,102位三等奖得主。
陈嘉庚教育奖的前身叫“陈嘉庚教育基金”,包括嘉庚教育奖和嘉庚创新教育奖两个部分。嘉庚教育奖,属综合表彰奖,每次仅评选1人,授予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1994年12月首届“嘉庚教育奖”设立,陈嘉庚先生的女儿陈佩玉荣获首届“嘉庚教育奖”。嘉庚创新教育奖,从1992年开始评选,每2年一次,为表彰并鼓励在教育改革与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而设立,每次评选最多不超过2人。
田家炳基金会是由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博士于1982年创立的。旨在支持中国大陆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化、体育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注重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支持教育事业方面主要包括:投资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项目,如捐建大学书院、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资助中学的发展,为中学校舍及教育教学设备提供资金支持;资助非义务教育的教师、教学人员和学生;对其他文教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支持,如支持教育科学研究。从1982年创立到2004年,田家炳基金会用于捐资办学和其他各项公益事业的总开支约12.3亿元,受惠的学校有2644所。仅以1998年为例,在那一年内,田家炳基金会用于教育事业建设的项目就有96个。
李嘉诚教育基金会由具有世界华人“财神”称号的著名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创立于1980年。作为一个非政府性的组织,目的是扶掖学子,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