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全球化?
看了很多答案,感觉大家没有说到点上。 中国现在的贸易和投资逆差并不是问题本质所在! 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而不是汇率问题导致的成本上升竞争不过别人(我们出口的很多产品都是低附加值的产品,本身利润就薄,汇率涨一点就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了)。
造成当前局面的是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追求GDP增长,大量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缺乏监管盲目投入(房地产和基建)造成的。本来我们依靠人口红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可以将低端制造业做死的,但问题是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并不是廉价的,我们的劳动者得到的报酬并不高(同规模企业国外员工收入是我们的好几倍)。另外我国政府对外的投资也是很大一笔钱,很多国家欠中国的款项其实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贸易中占的便宜(比如非洲不少国家中国提供的贷款是他们从别的国家进口商品额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
要想解决目前这个问题,就要从改革开放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起。我们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市场化,有很多非市场因素在里面(比如土地和资源的大量行政补贴,金融市场的管制等),这些非市场因素带来的成本上升最终由其他市场主体来承担(消费者或者投资者)。所以真正的改革应该是减少宏观调控(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干预,还市场以自由竞争的地位。
当然这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的恶化(收入差距拉大、腐败等问题)。但这总比现有局面要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经济发展了,任何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全球化浪潮之下,民族和国家依然是全球化的主角。各国在全球化中如何处理好自身建设与全球发展的关系,成为其能否在不断变化的国际体系中站稳脚跟、获得发展的命题。中国对全球化之路的探索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既吸收了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间良性互动带来的巨大红利,也经历了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中面临的问题。如今,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建设,为全球化进程提供中国智慧和公共产品,成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的积极贡献者。
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始于向世界开放,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探索始于经济全球化。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开始了向世界开放和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历程。这个过程中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得益于全球化和全球体系中经贸与投资体系的相对开放,中国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利用全球经贸规则与秩序给自己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机遇,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获得发展,从而为国内的改革提供制度、技术、资金、观念等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以一种负责任大国的积极行动,向世界开放,适应全球经贸体系,并积极参与塑造全球经贸规则的进程。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示,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国内社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型。中国经济实力、制度实力的增强,为在国际体系中获取国家利益、在变革全球秩序和体系中表达诉求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此同时,国内的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变化,成为驱动中国以更开放的心态和姿态深度参与国际体系和融入现有全球秩序的基础。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贸易和投资大国。随着国内制度转型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国家的逐步构建,中国从利益和体制的角度都能深度参与全球体系的变革与全球善治,成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贡献者。在这个新阶段,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性议题的议程设置、引领热点议题的解决、创新全球治理体系和全球善治的实践。中国作为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贡献者的特征日益显著。以“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以及一系列以合作共赢、联动发展、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体系和维护全球化进程的倡议和行动为特征,中国正在为新一轮全球化进程提供新动力和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