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收入低?
先引用一句经典语录,在引申回答这个问题—— 美国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中国是“既无鸡亦无蛋”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正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努力想要解决的难题——“既无鸡亦无蛋”。 说中国是个“无中生有”的时代似乎更合适。
1. “无”人口红利(劳动供给)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到90年代之前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条件——劳动力成本降低,人口红利涌现。 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而到2050年前后,预计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接近20%。
这意味着中国在未来30年内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减少,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还有“失独家庭”“留守儿童”等问题也不断出现。
2. “无”土地红利(资源供给)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的土地太多了……如果土地少了,地价上升了,很多产业就不复存在了……”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都非常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同时也是造成中国经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同样的投入,在美国可能就能获得10%的回报率,而在国内很可能就只能获得5%的回报率,多余的部分被无谓的消费掉了。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将被征用,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但与此同时,更多的荒地、未利用土地将会被开发出来,土地的边际收益还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可以看到近十几年来,虽然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土地价格增幅并不大,远不及房价的增长速度。
3. “无”金融监管(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银行利率市场化才刚实现不久,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和监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对资金高效配置极为不利。 而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储蓄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居民存款增速还在持续下滑中。 这不仅是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表现,也是金融行业效率低下导致的。由于金融监管不到位,大量的社会成本和风险被转嫁给企业和居民。 同时,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本身存在着外部性和公共性,也需要借助外力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