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如何转型?
这个题目很大,我尽量回答的简单一些。 通威的前身是原国营第八纺织印染厂,也就是成都的第一棉纺厂,当时隶属于中国丝绸集团公司(现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1980年从成都搬到金堂县,新建了工厂,更名为国营第九纺织印染厂(简称“九纺”);同时保留原有工厂和设备,主要生产高档服装面料,仍属中国丝绸集团管辖,对外称为双桥印染厂。
我入职的时间是2004年6月,当时的九纺已经改制为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股份制改造的纺织企业之一。企业的经营模式也由以前的国有独资改成多股东的形式,员工持股比例大概3%左右,另外有工会代表职工参与董事会。
公司成立时最大的两笔贷款分别是建设新厂房和引进德国福伊特公司纱线涡流纺设备,那时候公司资金充沛,野心也很大,本来还想购买德国的络丝机和并条机,但因为金融危机,银行不给放款,所以最后只购买了意大利的络丝机和并条机。当然这些进口设备的到货跟现在比真是不能看,毕竟当时钱太好花嘛!
那个时候的公司领导很有魄力,思想也很开放,除了注重生产、销售和财务外,还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各种管理培训和技能训练。在公司的官网上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写的愿景——“把通威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一流企业”,看来现在的目标是实现之前的梦想啊…… 说起转型不得不提到当时负责技术的汪总经理(后任集团董事长),他可是搞技术出身,很早就想做太阳能,但一直不受其他领导的待见,所以技术上的转化一直没有得到实施。后来通过李总的牵线,找了一些投资者,最终完成了技术转化的过程,也就是现在光伏产业的通威。
作为曾经的纺织人,看到如今通威的太阳能产业非常自豪,虽然过去的很多同事都已经退休,但想到自己曾经为之工作的单位能有如此大的进步很高兴,希望通威越来越好,早日回归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