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企业怎么估值?
以研发为主的公司,由于其前期的研发成本较大,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对其的估值方法与对于传统行业的公司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我们给一个公司的估值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计算自由现金流;FCF=NPV(项目)+NPV(股东)-CAPEX;其中,NPV(项目)和NPV(股东)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来计算。如果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或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抵偿资本支出,则计算出来的自由现金流就为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就不值得投资了,当然也就不存在估值的问题了。
2.确定折现率;这个折现率可以理解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3.估算未来几年的自由现金流;这里需要结合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来对公司的成长性进行预测。一般来说,公司在创业期(0-5年)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在成长期的头两年内,很多公司都拥有超过50%的营收增长,但是,随着新产品的投入商业化、产能释放及销量提升,后续年度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减弱,进入成熟期后增速会维持平稳。所以我们的预测就应该体现这种变化趋势。
4.将第3步中估算的CF与第2步中的折现率相乘,得到公司各年份的净现金流量,并将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相加,就可以得出公司总价值的估计值。
5.确定公司的股权价值;这里的股权价值就是被评估单位的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它等于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去负债(包括或有负债)的市场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6.确定公司的债权价值;这部分的价值可以按照市场上同类贷款价格确定。 但以上步骤仅仅是理论上的估值过程。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们无法知道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也不能准确估计出对应的折现率,再加上有些数据难以获取或者无法充分获得必要的信息,如业务的未来预期收入和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等,都会影响最终估值的准确性。
不同的投资者会因为风险偏好的不同对公司价值判断有所差异。当然,对于一个真正的“好”公司,其价值必然会被市场发现,并反映在其股价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股价往往反映的是公司的“期望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期望价值的确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当我们购买了公司的股票时,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面临的价格波动。
研发型企业大多尚未盈利,或者收入规模较低、盈利较少,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优势和人才团队,故而这类企业更适用“PEG”、“PS”模型、“研发管线估值法”或以可比公司为对标的情形来对自身股权进行估值。
(1)PEG估值法。PEG估值法是在PE估值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既考虑了估值的高低,又反映了企业成长性,综合体现了估值水平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用PEG估值法对拟上市企业进行估值,能够反映投资于该标的风险和回报水平。PEG=PE÷企业利润增长率(%),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某家上市公司/企业其PEG小于1,则认为该股价值被低估,大于1则认为其被高估,等于1则处于市场估值合理水平。
(2)PS估值法。PS估值法即市销率估值法,是用市值除以营业收入,也适合研发型企业适用。PS估值法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实际价值,通常可以与PEG方法结合使用,来判断一家企业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PS估值法适合于早期未能实现大幅盈利的公司,该类公司仍能通过营收增速的提高,反应出企业较高的成长性。虽然市净率估值法和市盈率估值法是目前上市公司最常使用的相对估值法,但是随着科创板的出现,部分医药、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处于营收利润快速增长阶段,而尚未能实现盈利或者实现净利润较低,因此市销率会取代市盈率成为主要参考指标。
(3)研发管线估值法。研发管线估值法是专门针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一项特殊估值方法。创新药研发具有投资大、高风险等特点,研发管线作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存货”是投资者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资产”。研发管线估值法通常需要对药品价值测算、药品峰值的计算、贴现率和概率系数的确定做出一系列的判断,并通过将上述指标代入模型计算出公司的价值。目前,研发管线估值法在国外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使用较为普遍。
(4)参照可比公司进行股权估值。由于研发型创新科技企业在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或未实现盈利,其财务指标往往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因此,通常在上市前引进有业务协同或者同行业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或员工股权激励时,可以按照行业惯例,参考研发管线价值、所处研发阶段及可比公司股权或项目转让的定价估值确定,以反映创始股东通过技术、资源等投入获得回报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