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突破美国围堵?
1、“战略威慑”是伪命题,核武器的作用不是威慑而是毁灭,所谓的“战略”不过是保证先发制人。而先发制人的基础是足够快的导弹。因此发展核武不能解决包围的问题——实际上核武器对封锁线的作用微乎甚微;
2、海军突破第一岛链,实现太平洋战役,是打破包围的唯一希望,然而以目前的能力只能逐步蚕食,不可能一举击溃。而航空母舰无疑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最佳装备,然而航母的作战半径有限,加上配套舰队(包括护航和补给),至少需要两个航母战斗群才能确保在第一岛链以南海域活动的战斗力。考虑到战时人手不足,还要留一个航母战斗群坐镇本土防止突然袭击。也就是说,实际能调动的一个航母战斗群。想要突破第一岛链,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 与美国并肩作战的盟友提供足够的掩护,防止敌人对航母战斗群的突袭;
② 保持对敌方重要目标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防止对方在第一时间摧毁我航母战斗群;
③ 确保反潜力量对我航母战斗群的安全。
从目前看,只有英国可以与我共同行动,承担部分掩护任务,澳大利亚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掩护,但掩护能力有限。日本的反潜力量可以威胁到我航母战斗群,需要特别提防。
还要考虑一旦我方航母被击沉或重创后如何继续执行任务,也就是要预备三至四个航母战斗群。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建立两到三个具有同样配置的标准航母战斗群,每个战斗群相互配合,在对方受损时及时顶替。这样即使有敌方的强烈干扰,我方的航母编队仍然可以实现基本正常的远程打击能力,突破封锁不是难事。
3、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加快导弹研发速度,特别是加大巡航导弹的力度,争取早日突破第一岛链,实现近海防御。同时积极发展水雷等防御装备,加强我岸基反导能力建设。
4、加快空天军的组建,争取尽快突破限制。
美对华全方位遏制,其实质是一场关于规则和秩序的斗争。从历史上看,战后美国的围堵政策从未成功过。苏联虽然最终解体,但并非被围堵所致。中国应继续加强自身发展,同时拓展更广泛的统一战线。
随着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出现重大转向,中美关系发展正在步入新的十字路口。过去40年,两国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但基本上体现了“问题、危机、管控、重启”的特征,是“螺旋式前进”。但过去一年来的美对华政策变化正在使这种“螺旋式”的框架趋于瓦解,美对华遏制从经贸到外交安全,从双边到多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硬实力到软实力。过去美对华围堵是零敲碎打式的,而目前则已形成覆盖中国全方位、多领域的政策体系,中国正站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的十字路口。
从美国角度看,目前美国内确实在推动对华接触战略“翻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新“华盛顿共识”的美对华遏制战略,新“华盛顿共识”主要有五点:一、视中国为战略对手而非战略伙伴;二、寻求全面对华战略遏制而非军事遏制;三、将经济遏制作为美对华外交的内核而非边缘;四、将价值观分歧作为美对华战略出发点而非副产品;五、将对华极限施压作为解决两国问题的手段而非结果。
对华经济战略:去全球化
在过去40年美对华经济战略中,从里根政府开始就实行“接触加防范”的政策,在经济上具体体现为“接触+安全管制+政府采购保护”三个支柱。从奥巴马政府开始,在经济上逐步从“战略接触”转向“战略防范”,试图把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逼迫中国在市场准入、劳工等一些问题上改善国内规制。而特朗普政府上任后,美对华经济政策已彻底抛弃接触,从贸易战发端转向“产业战争”,核心目的是实现中美产业脱钩,具体目标包括:第一、切断中国对美技术及知识产品依赖;第二、减少美国对华制造业贸易逆差;第三、切断美国金融业、科技业公司与中国市场及政府资金的联系;第四、通过全球产业链布局取代中美产业链,阻止中、印、俄等国推进本地区经济一体化。
贸易战:以战促和
总体上,美方在贸易战上有两种战略取向,主流战略是“以战促和”,即通过贸易战逐步实现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改革,最终与中国达成所谓“平等”贸易协定,同时将已经实施的关税保持下去。所谓“以战促和”是将贸易战常态化和长期化,其具体策略是“小胜即安”,即使中国购买美国的农产品等,继续进行部分采购,美国也会取消原定加征关税,并宣称贸易战取得胜利。在经济上,美国已经历了十一年的经济扩张,接近史上最长经济增长周期,今年第二季度增长率放缓至1.9%,失业率降至近50年新低,薪资和消费持续增长,制造业采购指数降至50以下。如果贸易战继续恶化,202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并非不可能。因此,在2020年大选前,特朗普需要给国内一个交代,以证明自己是“贸易大国”。小特朗普和库什纳等人的“拥抱中国派”目前仍在特朗普政府主导地位,对华关税战争是为迫使中国在经贸问题上做出更多让步,中美将继续就第一阶段贸易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
从目前形势看,美对华科技战略的核心逻辑是美国拥有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的主导权、定义权和标准权,而全球技术扩散使中国受益,因此需要对中国进行技术限制以恢复和保持美国的这种权力。因此未来美国可能会在更多技术领域限制向中国出口,也可能把对华为等的技术制裁扩大到更多其他技术领。
未来美对华为的制裁会否松动甚至撤销,关键要看中美贸易谈判能否取得更多进展甚至签署第一阶段协定。目前来看双方在贸易协定上仍存在较大矛盾。美方想通过贸易协定来约束中国在强制性技术转让、网络窃取知识产权、产能过剩、国家补贴、国企改革等许多更广泛的问题上作出承诺。而中方则坚持只谈和贸易直接相关的问题。近期美国政界不少人士提出通过军事采购向华为注入技术,以“胡萝卜+大棒”政策遏制华为在5G领域的发展,同时通过在军事采购等领域的“小恩小惠”以笼络华为,从而在与中国的5G较量中赢得更多的筹码。
在南海问题上,尽管特朗普政府在“自由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