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是不是造假?

阙柯一阙柯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GDP这东西,有总量(Q)和人均(P)两个指标。 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了,这已经是世界银行的基准线了,算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 但中国的GDP却是“被高估”的。 原因是我们的GDP核算方法太粗放了,我们算GDP的时候太多地考虑了基数效应和成本加成法。

什么叫基数效应呢?因为我们是按季度来统计GDP的,每个季度末都会把上一季度的数据加总作为本季度GDP的计算基础。这样每过一个季度,GDP的数据就会膨胀一点。

如果是一般均衡模型的话,这种数据上的波动会被自动消掉。但我们不是按照一般均衡模型计算的GDP呀!我们实际上是用投入产出表推算GDP,再用支出法再核算一遍,最终得到的GDP。 其中,投入产出表是按固定基期(一般是前一年)加权计算的,它本身就包含了基数效应。支出法也是将上一期的GDP作为本期GDP的基础。 所以这两步就已经把基数效应计入GDP中了。 这就像我们在算年度收入的时候,每个月的收入都要计入当年的收入中,而每年末再把这些收入加总回来一样。 年末最后算出来的年收入中,当然包含了一年来的各种收入的累计影响。但年中计算出来每个月的收入中,却包含了当月的收入以及之前各月份未计入的收入。所以年末的年收入与年初的月收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我们现在的GDP核算,就相当于把年初的GDP当作基数加上各项变量算出的GDP总额。然后这个GDP就高了。 其实有些类似GDP的国民财富,比如居民储蓄。你每个月存200元,到年底就是2400元;而有些国家,人民每天都把钱存在银行里,每天都不取,但是银行存款的余额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可能钱都变成垃圾了。但这并没有违反储蓄存款原则。只是财富增加了,但人均GDP不变。 我们现在的GDP核算就是这样,把各个产业利润加总得到GDP的增长,但这些增加值并不一定是真正增加的社会财富。 因为没有剔除掉生产率下降的因素。 如果按GDP=C+I+G+X的原理来计算GDP,其实后面三部分的增加都是要扣除成本的。 比如说投资产生的GDP,最后还要减掉折旧。

消费产生的GDP也要减去消耗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只有净出口增加的GDP才是实实在在的增涨了。 而我们现在算的GDP几乎是全部加起来等于GDP,相当于把所有流入经济体的货币加总得出一个数值。这里面既有真实增值的部分,也有因为汇率、价格等原因导致名义增多的部分。

要剔除掉这些因素,GDP才算得上是真实的增长。所以我们现在GDP被高估了,真实GDP应该是低于现行GDP的。

幸述敏幸述敏优质答主

有人质疑我国GDP是假的,这是他们的主观臆断。我国的GDP统计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国际惯例的,而且一直在改进工作,提高数据质量,为政府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服务。

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GDP核算,40年来不断完善核算制度方法,建立了较为科学、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范围逐步健全,基础数据不断优化,核算方法持续完善,数据质量稳步提升,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各行各业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是不断健全核算制度和方法。我国GDP核算制度方法与联合国2008年SNA及其国民账户体系完全接轨,制度方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不断完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制度,2019年,我国启动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衔接,进一步提高核算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二是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GDP为核心,包括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相互协调的核算子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其相互联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GDP核算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是不断健全以GDP核算为龙头基础数据来源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调查体系。工业、农业、服务业、贸易、投资、人口就业、劳动工资、价格、居民收入、城乡住户、财政金融、科技创新等专业的全面调查、抽样调查、行政记录、大数据等资料和数据,是GDP核算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部门统计调查和统计制度方法等也在不断完善,为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总量、结构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保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