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股票板块?
板块效应是指某一区域(多为省份)或行业的公司股价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同向性,且波动幅度基本一致的现象。它首先由罗伯特·阿瑟于1973年在其所著的《随机震荡》中提出。 板块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投资现象。以美国股市为例,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8次金融危机中,有7次先由工业股下跌引发,然后扩散至全市所有行业;1966年的熔断、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都遵循这一路径。而我国A股市场同样存在板块效应,并体现得较为明显。
对投资者而言,了解并掌握板块效应的原理和特点,有利于更精准地择时、更有效地选股。 为了便于分析,通常将整个证券市场划分为几个同类行业或区域的证券组合,每个组合内个股的相关性较高。一旦其中一只个股出现异常变化,其他个股也会随之表现异动,整体看,各组合间的个股呈现较强正相关性。
在理论上,任何由相同或类似因素产生的价格运动都具有板块效应。这些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周期、资金供求关系、政策导向、媒体炒作、事件刺激等。当众多因素同时作用时,容易形成共振现象,导致板块效应加剧。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从成分股的行业构成来看,前五大行业所占权重超过半数,且行业内部个股的相关性较高。一个行业内部个股的涨跌就能够显著影响指数的涨跌幅。
2015年上半年创业板的疯涨正是板块效应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时市场热钱涌动,大量资金涌入创业板块追逐热点。于是,创蓝筹、芯片、互联网+等主题层出不穷,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板块效应。 除了主动型资金布局以外,板块的走势还往往受到突发新闻事件的影响。在事件的冲击下,相关板块个股会出现非理性上涨或下跌,此时板块的波动频率和振幅都会加大,板块效应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