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谁说了算?
现在在国企,是党委(党代会是选举产生领导班子和纪委的),政府,国资监管部门,社会和媒体四道防线,具体一点还包括: 上级(母公司)党组、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 同级(本级)党组织,包括党的基层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全体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等; 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 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共青团组织; 监事会(外部)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委员会; 当地(本部所在)人大、政协,政府部门(发改委、财政、税务、金融办等),监管部门(环保、安全监察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单位; 本地其他企业(特别是同业竞争企业)、本地其他事业单位; 本地新闻机构; 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平台; 其他需要关注的公众群体或个人。
当然,对于一般性的决策问题而言,上述诸多因素并不一定都需要考虑在内——比如说一项资金投入是否合理,可能只需要考虑管理层和股东的意见即可。但如果是一些战略性的问题或者是涉及广大职工利益的问题,就另当别论了,例如: 企业改革(改制、重组、合并)方案; 企业发展战略(扩张、收缩、混合所有制改造)与经营方针; 新项目投资; 重大资产交易; 职工薪酬、福利、社保、住房公积金的缴存; 环保、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的责任制界定与承担方式; 等等…… 这些问题的决定往往不是由某个机构单独决定的,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这个程序也许就包括以上所提及到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公共政策问题,往往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国有即共有”这一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运行发展就不能不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集体意志。国企领导人的决策权就不仅仅来自于上级(母公司)的决定,而是来自于更广大的参与主体——这也就使得国企领导人权力运行的边界变得相当明确而且可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