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企业有哪些?
目前国内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共有80家,其中62家为上市公司(24家已经披露中报) ,19家为新三板挂牌公司(5家已经披露中报),还有3家企业在准备上市过程中(2家已受理)。 以下表格按照血液中成分来区分,分别列出了80家中涉及到的种类和每一个类别的企业数量(部分企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三种产品) 如果仅仅看营业收入,目前行业内第一梯队的企业有华兰生物、长春高新、天坛生物和海正药业,四者2021年营业总收入均超过70亿元;第二梯队的企业包括新华制药、振德医疗、沃森生物、科伦药业、济川药业等,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都在20亿-70亿元之间;第三梯队的博晖创新、贝瑞基因、圣湘生物等,这一梯队企业的收入在10亿元上下。
如果只看净利率的话,目前的行业龙头应该是华兰生物,其次为天坛生物,接下来是振德医疗、沃森生物、复星医药等。净利率最高的是海正药业,达到26%,其次是迈克生物、金域医学,净利率都超过了20%。
注:部分企业未公布中报,故不列入表格 根据各地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来看,到2025年全国血液制品市场空间将达到800亿元以上。目前行业集中度较低,前五名企业市占率不到50%,所以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血液制品主要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凝血因子等,是利用健康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蛋白酶水解方法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产品。由于血制品的原料来源为健康人血浆,血浆来源的控制对于成品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当前我国采供血市场分为单采血浆站和血液中心两大类采供血机构,单采血浆站作为血液制品生产单位采集原料血浆的机构仅能向与其对应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原料血浆;血液中心是采集、提供全血或成分血的机构,供临床用血和医学科研等使用。根据2016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控制公立医院人工费用过快增长的若干意见》,公立医院门诊患者人均次药品费用和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要降低到2010年以前的水平。血制品逐步被纳入医保,使得药品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同时血制品的单价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在药品零加成的情况下,血制品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综合公立医院控费、药品零加成及血制品进入医保报销等因素,预计血制品在医院渠道终端消费市场也将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医疗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带动我国血液制品消费稳定增长,具体表现为采浆量和终端消费量的双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及医药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终端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与整体医药行业保持一致,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年来,血液制品在化学药终端销售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由2010年的0.48%增至2015年的0.61%。
2015年全球19个国家血浆蛋白类生物制品的供应量为22,176吨,同比增长394吨,增速1.7%;全球需求量为21,889吨,同比增长630吨,增速2.9%;2015年全球血浆蛋白制品的供应过剩量为304吨,过剩量较2014年的528吨有较大幅度下降,全球血制品市场供需关系正在逐渐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