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线已被谁控制?
先引用一下新浪娱乐报道的某院线经理的话,该经理姓朱,具体姓名不便透露。 引用的新闻见新 浪娱乐讯 10月27日,据新浪电影独家报道,《大圣归来》出品方北京开心麻花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已意识到当初在宣发上过于“低调”的错误,并已积极采取行动,同时希望院线的排片能够更加公平、合理。 而让开心麻花方面感到较为“踏实”的是,经过数天的努力,他们已经将《大圣归来》的票房分账要回了5%—6%,相当于1500万元至1800万元。 这位负责人还称,他们正在寻求更多的帮助,包括法律途径等,以最大化地追回损失。
同时,这位负责人也承认,在宣传时采用“小成本大制作”的说法确实欠缺考虑,因为观众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而使得电影院线方面有意见。 “我们一开始的打算是,这部片子(《大圣归来》)如果挣不到钱我们就认了,最多亏一些发行和宣发的费用;但如果能挣钱,我们要多挣一点,把亏损的都补回来。”这位负责人说,由于前期投入的成本较高,《大圣》每上映一天,对他们而言都是“不能亏本”的日子。 这位负责人也谈到,虽然之前在宣传上不提及“中国首部真人动漫”的身份,但影片本身却是纯国产制作,并且片中的角色形象也是完全基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设计创作的。
“《大圣》是一部很‘中国’的动画片……”谈到此处,这位负责人言语中不无自豪之情。 其实,早在电影上映前夕,就有媒体先后报道过,《大圣》是“国内首次利用高清数码技术将动画电影进行真人化改编并重新配音的电影”,以及“国漫电影《大圣归来》开启中国电影新时代”等,指出这部电影的“中国特色”。 但到了电影上映后,无论是影院还是媒体,都在有意无意地忽略电影的“本土属性”——毕竟,与好莱坞的动画大片相比,“国产”二字实在缺乏竞争力。
院线行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特殊的行业造就特殊的业态。
院线行业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资金密集型+政策管制型,即影院前期投入较大+行业有准入门槛;
在2000 年以前,国有院线垄断经营,2000 年政府开始鼓励民营院线投资;
万达于2003 年、大地于2006 年等先后正式进军影院投资领域;
2008 年院线市场开始爆发,万达、大地、中影星美等民营院线趁势扩张,国内院线竞争格局就此形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国资、港资及民营资本共存的三类院线市场主体,其中以民营资本为主导。
根据《中国电影市场2017》报告,民营院线2016 年市场占有份额达到了83.72%。
而就各家院线市场格局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阶梯格局,从市占率来看,第一阶梯是2017 年市占率超过7.5%的上海联合院线;第二阶梯是市占率在4.5%~7%之间的万达、中影数字、大地、广东联和;第三阶梯是市占率在3%~4.5%左右的中影星美等。
第一、二梯级院线公司具有资金、规模、品牌等各方面优势(如万达依靠资金优势、大地依靠并购扩张),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行业格局趋于稳定,且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但良性,而三梯级及以下院线则多为区域性小规模院线,区域竞争激烈。
从2010 年以来的单年市占率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在2011、2012 年,各家院线市占率差距尚小,基本在 3%~5%的区间内;此后差距逐年扩大,第一、二梯级的单年市占率从2011 年的约50%提升至2017 年接近60%,第三梯级的市占率逐年萎缩,从2011 年的25%降到2017年的20%。
这主要是因为第二、三梯级院线从2017 年开始加速院线布局,竞争日趋激烈,而第三梯级院线的规模、渠道等难以与一二梯级院线匹敌,因此增速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