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认清中国高铁?
中国的高铁从建设伊始就注定了要引领世界,因为中国在铁路领域不仅技术落后,而且基建落后,京哈线重载列车,既有线提速都是被动的跟在西方后面走。 为了实现“两化”(高速、重载)目标,中国采用了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时速250公里以上复兴号动车组、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的建设;研制了世界上高速重载最先进的技术体系——基于牵引供电的高速重载技术,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我国的运输瓶颈问题。
同时,中国还以巨大的市场优势,汇集了全球高铁建设的主要力量。当前,中国正在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高铁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重载铁路网,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铁技术输出国。有分析认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有助于带动我国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行业发展,推动我国产业水平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认清中国高铁,应该坚持历史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首先,以历史的眼光看。我国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再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国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前,先后从国外引进时速20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法国TCV和德国ICE技术,在此基础上建成国产化时速200—250公里的“和谐号”列车。第二个阶段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出台后的2005—2010年,引进时速300—350公里的国外技术,国产化后形成CRH1、2、3、5系列“和谐号”列车。第三个阶段为2010年后,引进的动车组技术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制了“复兴号”动车组。
其次,以全面的眼光看。我国高铁技术引进自日本、法国和德国等,但各国的情况是有区别的。比如法国TGV高速列车转向架采用铝合金制成,车体长,轴重轻,主要运用于法国铁路大排距和法国境内的低损耗运行环境;德国ICE3高速列车转向架采用钢制成,车体短而宽,轴重大,主要适用于德国等欧洲国家铁路小排距和德国境内中等损耗的运行环境。
最后,以发展的眼光看。高铁是一个高速运动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任何一个零部件或子系统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酿成事故,在运营里程和客流量持续增高的情况下,保证安全运营,是一个重大的难题。我国高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物,是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只有随着投入运营时间的增长、运营里程的增加、运营试验数据的积累,才能更加完善,逐步走向成熟,才能为我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