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船是核心吗?
不是,不过可以算是一个亮点或特色吧。 作为在大连呆过的外派船员,见到过国内的造船业和修造船业。 目前国内造新船,像大型船厂,如江南、武船等,技术方面没什么问题,主要问题是效率低,管理混乱,产能不足。中型船厂,如大连中远川岛、武汉重工等,技术方面有些问题,不过随着这些企业不断投入资金改进生产效率,也在逐步提升。小船厂,那技术和管理真的是没法说。
修造船,国内几大船厂也都做,不过相对于造新船来说业务量较少,收入也差很多,所以技术上的积累也不多,和国外专业修船公司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至于为什么国内不发展修船行业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修船是一种“下脚料”的生意,档次太低。另外就是受国际影响,如果做修船,可能面临美国技术封锁的问题(虽然可能性不大)。 最后,我并不是给某家船厂打广告,毕竟我不是那里的员工。只是就我所见所闻谈谈我的看法而已。
修船在航母发展史中其实是一个比较冷门的话题。一般而言的“修船”其实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为退役舰船进行简单的改装、修理工作,令其重新回到状态良好的水平,继续为海军服役;另一方面,才是对依然在役,依然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舰船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
一般来说海军中的维修厂和修理厂就可以负责第一方面的任务,而要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比如换装新型相控阵雷达或者新型电子系统之类),还是要看各大造船厂的“手艺”。
我们先从第一个方面的“简单修理”开始谈起。事实上,第一级弹射航母即“福莱斯特”级,因为大量采用了航母舰体寿命研究的初期成果,其在设计之初就被认为只能服役20年左右。为此,从第2艘“福莱斯特”级开始,它们都拥有2次大修的额外预设空间。
第一次大修在70年代中期完成,这次大修,各舰都延长了舰体水线下部分14米长度。这样可以有效增加航母的储备浮力,减少战斗中由于水线下船体破损进水造成沉没的概率。同时,增加的船体下部空间也正好可以容纳航母额外所需的压载水舱,用来平衡安装更多弹射器和飞机之后的重心变化。
大修时,“福莱斯特”级拆除了一些过期的武器和电子系统,但同时也安装了诸如舰上飞机除冰系统、拖曳阵声纳系统等新设备。这次改装之后,各舰又至少服役了10年,至1993年全部退役。
1984年1月18日到1988年2月23日中,2号舰“富兰克林·罗斯福”号在大西洋舰队船坞进行了1300天的维修和改装。在改装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号上,新增的1号升降机可以从后甲板一直降到前船坞,以便将攻击型核潜艇从飞行甲板转运至船坞内。此外,舰上的2号升降机的承重能力也从7万磅提升至10万磅。这次改装还拆除了所有的“鞑靼人”防空导弹发射器、雷达和副炮,新增加了两门6管“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此外,改装后的该舰还换装了AN/SPS-48型3D搜索雷达,加装了拖曳阵航行反潜系统。
在弹射航母发展之前,英国“光辉”号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但同“福莱斯特”级航母相比不算太大的改装,在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英法企图武力夺取运河控制权,爆发“第二次苏伊士战争”的时候,改装中的“光辉”号航母也参与了军事行动。
1957年12月到1959年10月,“光辉”号在费尔利特海军造船厂进行了改装。改装中,加装了新的航空燃料贮存系统和一个飞机升降机。1965年11月到1967年11月,该舰又进行了第二次较大的改装。改装包括更换1号和2号飞机升降机,以及3号升降机的现代化改装。同时,加装了新的航空燃料贮存系统、蒸汽弹射器、阻拦索和助降系统。此外,还新增了一个副机舱和一个航空电子设备舱间的空间。同时拆除了舰首桅杆前面的3英寸防空机关炮。两次改装,加上1960年到1962年之间的中修改装,让“光辉”号的服役期一直到70年代末才最终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