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去哪里了?
说一个可能不太正确的理解,大家看看就好。 中国的钱其实就是国民的收入(工资、房租、利息等等)-税收-公共开支(国防、教育、基建)=居民可支配收入 我现在想的是,这最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到底有多少真正落到了普通老百姓手里!? 按上面的公式,如果政府公共支出比例大,比如80%都用来搞基础建设,剩下20%里还要划出一部分来作为军费,最后能到居民手中的其实很少很少…… 所以中国一直说的要增加居民收入,这个收入真的是指“GDP除以100”吗?
其实我觉得中国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提升居民手上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降低物价水平,降低生活成本。而不是简单增加货币发行量,因为通货膨胀也会使政府支出增加,最终居民还是得不到什么实惠。 为什么我们国家总是强调控制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呢? 因为物价涨一点,每个人的实际收入就要少很多。 举个栗子:假设GDP是100元,政府花了20元(20%)用于公共开支,其中5元用于军工,那么居民得到的收入其实是80元(100-20)。
这时,如果发生战争,需要额外支出30元(30%的GDP)购买武器,那么GDP就只剩下70元(100-30),而税收和公共开支所占的比例不变的话,居民的收入就只有60元(70×80%)。 这么算下来,虽然GDP没变,但是居民收入反而减少了20块钱。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为了居民实际收入不下降,我国财政始终在艰难地平衡着,既要确保公共服务的提供,又要满足军事上的需求;既不能放任不管造成公共支出的浪费,也不能无度扩张造成居民的负担。 这个平衡很难掌握,需要一个聪明又勤劳的政府。
要理解一个问题:社会财富并没有精确的衡量标准,而收入差距的存在导致平均数的失真。人均存款数额不能代表人均财富和购买力,因为货币是有流动性的,大量货币最终会流向少数人。如果一个人的资产达到1000万,他的1000万可能只存在了5万,而其余的1000万,他买了房、买了车、买了黄金、买了股票……。这时候你去银行按照账户一一算平均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存款人没有这些钱可以花。
但是,银行的钱又存在了其他人的账上,这些人把钱拿去买了房、买了车、买了黄金、买了股票……这1000万的流动资金,和账户的1000万的静态资金相比,显然购买力和消费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其次,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物价还是一路上攀,房子更是上涨得离谱,而我们自己的口袋却总是瘪的。这也就是造成目前中国存在巨大的流动性陷阱的原因:钱存在银行拿利息还不如投资房地产划算,消费又不给力,投资更不行,大家宁可把钱存起来也不敢花。
再次,存款被暗中“收缴”,实质上是对民富的蚕食,这也是中国内需迟迟起不来的重要原因。我们口袋空了,能有多少消费力?这也是中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
最后,如何才能真正拉动内需呢?首先要还利于民,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比如大幅提高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扩大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同时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其次,要降低老百姓的储蓄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幅加息,一方面要改变强制储蓄的计划经济模式,要让老百姓确有安全感和未来预期,减少他们日常消费中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真正实现低收入阶层的安居乐业,一定要把房地产价格降下来,降低教育和医疗价格,大幅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居住、教育和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