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谈什么问题?
中美战略对话已经进行了两轮,第一轮5月10日至11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举行;第二轮6月28日至29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中方参与会谈的是外交部秦部长和财政部王副部长。美方由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长耶伦率领。两国高层官员就中美关系以及合作与分歧等问题展开坦诚而深入的交流。 本次战略对话是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中美高层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是中美元首今年一次重要的在线会晤(3月份视频会晤)前奏。
在阿拉斯加会后,有外媒报道,中美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分歧」。在瑞士会议期间,有媒体也称,虽然美中两国就许多问题存在着分歧,但双方表示愿意继续沟通。 那么,究竟有哪些问题是「根本性分歧」呢?又有哪些问题是「可以沟通」的呢?
首先来说说「根本性分歧」那部分。 根本性分歧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制度层面,即所谓「民主」 vs.「威权」之争。这个争论从西方国家开始,也将会在西方世界中延续下去——尽管中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是政治体制却无可否认地存在缺陷。中国被指责为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暴政”。 第二个层次是意识形态之争。自特朗普时期就开始对华贸易战之后,拜登政府延续了前政府的战略,即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对中国实施封锁。两党议员也在国会上通过一系列议案,限制中国制造力崛起。
在瑞士会议上,中方代表批评了美国政府「穷兵黩武」,「搞霸权主义」。美方则称,自己国家是「基于规则的体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遵守基于规则的体系」。 其实,所谓的"规则"背后实际上还是强权的游戏——就像历史上大英帝国用枪炮打开中华之门后,鼓吹的所谓「开放贸易」一样。如今历史车轮正向,我们不仅要在贸易上对抗美国的封锁,更要正视和反省自身发展道路中「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实现共赢与合作成了战略对话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层面上,双方其实达到了共识。除了个别零和博弈的「红牌警告」外,美方仍然表示希望同中方加强沟通,协调两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