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投资何忠?
1953年,中央成立农垦部,直接管理全国垦殖场(国营农场)的生产建设,后改为农业部主管,相当于部级单位。 60年代初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所有专家,我国“一五”计划所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也受到波及,在“备战备荒”的大环境下,国家决定在各地建设一批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国营农场,作为保障战争与应急的战略储备物资。
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黄荣把目光投向了毗邻越南、土地资源丰富的桂西南,这里不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生活条件恶劣,是喀斯特地貌区域,开发难度非常大。但是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果在这样一个地方能够建成一个大型的国营农场,对广西乃至全国的粮食产量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1964年底,国务院批准在百色以南280公里处的右江下游新建一所国营农场——广西国营良种场,隶属于农业部。随后,国家投资7.5亿元(相当于现在的57亿元),从全国调来两万五千名职工,在这里建设一个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在内的综合性的国营农场。
这些建设者中,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人,也有来自贵州、云南等南方省份的人,甚至还有来自江西、湖北等中部省份的人,但多数为北方人;他们中有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也有刚刚插队的知青,虽然背景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支援大西北而背井离乡。
我爷爷就是这二万五千人的一员,当年他从北京林业大学木材机械化加工专业毕业的,被分配到国家林业局下属的一个工厂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停产了,他所在的工厂也不例外,于是他便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广西国营良种场工作。
我是听母亲说爷爷当年建设国营良种场的往事的,虽然她不是那个场里的职工,但是她的父亲却是那里的一名领导。母亲常对我们说起爷爷在那里的往事:“……你爷爷他们那时候没有房子住,就住在草棚里,吃饭也是大锅饭,每天除了吃青菜就是青菜,连咸菜都没有,更别说是肉了……” 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我爷爷他们还是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的精神风貌克服了种种困难,使得这片荒芜的土地逐渐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热土。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他过去的故事,说到高兴时他会给我们唱他在那里学会的东北民歌“挖野菜”:“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先有人类’……” 虽然我从来没有去过国营良种场,但是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讲那里的故事,对我来说那里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基地,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圣地,那里留下了无数建设者的足迹和汗水,也深深印刻着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西部开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