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投资是什么?
谢邀,本人非金融专业,对风险投资、私募等金融领域了解有限,就自身认知范围写一份长一点的解答。 首先从定义上来讲,“柔性”一词本身没有十分明确的边界和具体含义。想要真正了解它的含义并掌握其内核,需要结合产生这一概念的背景来加以分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美国处于战后经济增长的减速期,同时伴随着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民权运动的推进,美国的产业政策由“重工业”转向了“服务行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强化(凯恩斯主义在70年代的受挫),宏观经济治理从总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总量与结构双管齐下。
在这一大环境下,凯恩斯主义逐渐被供给学派所取代,供给管理开始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这里不展开讲凯恩斯主义及供给学派,感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谷歌)。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后裔——风险投资基金,其典型的基金周期和项目筛选理论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有些不适应。因为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需求管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而风险投资基金通常关注的是供给面,希望利用结构性变化推动生产力增长,实现总需求的扩张。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政策选择,美国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风险投资基金,认为其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在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现在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突破。
于是,在凯恩斯主义之后,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在该流派的引导下,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了改良和升级,朝着更加“柔性”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前的VC/PE市场,正是由于之前凯恩斯主义的辉煌以及之后的供给学派的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所谓的“软环境”,即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不再直接参与配置资源(虽然通过税收等间接方式仍起到一定作用),企业依靠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发展壮大。而在这样的背景下,VC/PE行业的规则和运作机制也在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更“柔”性一点,更像市场一样进行运作,同时保持作为一个行业应有的“刚性”——即维持行业的基本准则和操守(这一点非常重要,后续会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