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会转成企业吗?
中国绝大多数的水库都是国有的,也就是由国家投资建设并管理运行,这样的水库一般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发电或其他。 也有一些水库是地方筹资修建的,比如引黄入晋的水库,如汾河三坝;还有一些水库是煤矿或钢铁等行业的排水设施,这些单位建设水库,是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缺水问题,属于企业行为,但建成后归当地水利部门主管。 还有一些人工湿地类的水库,多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景观用水或是生态用水的地方,这类项目有政府投资也有企业投资,模式多样,这里不展开了。 那么如果仅仅考虑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按照现行行业会计制度,所有的水利工程均作为公益性项目核算,其资金收入全部归入财政预算内资金,没有任何企业收益(其实也没有企业会去投资水利)。所以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地方筹资建设的工程,其成本都要依靠财政拨款来解决。
但现在许多水库都面临老化等问题,需要维修养护甚至重建,而维护费用和重建成本往往很高,仅靠财政拨款难以解决问题。于是一些地区就采取BOT等方式进行融资,通过转让产权或租赁经营等方式将新建水库的建设与运营的权利授予企业,由企业进行建设和运营,在约定的时间内收回投资和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了一定的投资回报,政府的支出也得到保证。当然这种模式还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否则就会像引黄入晋那样,因为前期建设投入大量资本金无法回收导致项目债务沉重,成为财政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