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杠杆率如何计算?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我们这里说的“杠杆”跟金融里面讲的“杠杆”不是一个概念。 一般讲“杠杆”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财务里的“杠杆比率”(leverage);二是指金融里面更专业的“杠杆效应”(leveraging effect)。 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财务里面的“杠杆”。
下面给出杠杆比率的定义: 杠杆比率=资产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从定义可以看出,杠杆比率是计算公司利用杠杆进行经营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比率高,就表明公司有更多的资金是通过借渠道获得的,而不是完全通过自有资金获得的。显然,负债越高、所有者投入越少,杠杆比率就越大。所以,通常说一家公司的杠杆比率大,就意味着这家公司财务风险高。 但是请注意,这里的杠杆比率是相对数值,没有考虑单位的债务融资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息费用。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则公式应该变为: 在该公式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单位债务的利率越高,企业的杠杆比率也就相应降低。比如一家公司,有20亿的负债,年利率为10%,而另一家同样的规模的公司,其年利率为8%,那么前者每元负债的利息支出就等于后者每元负债的利息支出多0.2%,前者的杠杆比率就显得比后者要高一些了。当然,这种比较都是相对而言,因为每家公司的实际情况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模型是基于假定公司资本结构中各项资金的利率是一样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事实上,由于借款和发行债券的渠道不同,各种资金来源的利率是不一致的。实际测度企业的杠杆比率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而不能简单地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来计箅。同时,为了减除时间差的影响,最好以复利的方式将各年的利息加总求和,再除以股东权益,这样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等影响。 但不管怎么考虑,财务里计算的杠杆比率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个时点的状况,并不能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的杠杆情况。
而金融里讲的“杠杆效应”则是描述这样的过程:最初很小规模的资金(最初的杠杆)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放大,产生更多的后续资金(放大的杠杆),而且随着期限的拉长,风险会不断积聚,最后一并爆发。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借短还长”,“今天欠的债,明天还得加上利息一起还”。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里的杠杆比率无法真正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风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