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危机难的原因?

湛冬歆湛冬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引用一篇旧文章,来源于我之前的专栏 《为什么中国的养老院越开越多,我却越来越担心父母的晚年?》 我曾经预测,在中国,当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的时候,就是养老问题的爆发点。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数字呢? 因为在2014年的时候,我给清华的学生做过一次讲座,题目就叫《三千年忧患文化下的财富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清华李源潮校长请我去给学生做财富投资的讲座)。 在讲座中,我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人之所以一直在奋斗,是因为我们从未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东西,是可以放松的时候了。

按照这个逻辑推上去,当人均GDP到13000美元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居民达到了“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临界值——要么你再继续辛苦地工作,但是生活质量很一般;要么你可以开始享受人生,但是必须付出更多的金钱和代价。 这个数字是人均GDP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所以无论是北上广的有钱人还是偏远地区的贫困人,都达到了这个阈值。因为贫穷就意味着你不得不努力工作,而富裕的国家或者地区却没有必要那么辛苦了。 你想要休闲?没问题!只要你舍得付钱就可以了。从海外旅游、出国留学、国外就医再到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只要你想花这笔钱,就有人乐意接待你。你的收入越高,可供选择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但是,如果当你达到了这个临界值之后,却发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无法满足你的需要呢?比如说在你生病的时候,政府不能给你提供免费的医疗资源;又或者在你需要照顾的时候,政府无法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养老院供你居住。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就只有两种选择了。

一种是像发达国家的人一样,自己花钱去购买这些产品和服务。当然,如果你有钱这自然不是问题。但是问题是你没钱。 所以唯一剩下的一种选择就是,你不再花钱去购买那些之前你能够自由选择的产品和服务,转而政府来承担这部分的费用。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定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是美国的60%(也就是说我们的收入是美国的60%),那么既然美国人平均每年花在医疗上的费用是8500美元(这个数据是美国卫生部的统计,详见这篇博客),也就是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每年花在医疗上的支出是273.8元(按当前汇率计算)。

而我们国家的医保水平目前还达不到美国的水平,根据国务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是19326亿元,比上年减少6.7%。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支出4188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21.4%。

假设我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能够用于居民医疗支出的比例能到美国水平的60%(其实已经非常多了,很多国家的这种比例是10%~30%之间),那么相当于每年给每个公民多支出了137.3元用来看病(273.8×60%=137.3)。 这多出来的137.3元其实就是政府为公民支付的新费用,而这个费用最终是从税收里出来的。所以换句话说,当我们国家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时,如果政府不愿意增加税收(或者说不愿意大幅度增加税收)的话,就只能大量举债来填补这个缺口了。

厍琪倩厍琪倩优质答主

我国养老制度的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探索之中,这与经济转轨的进程保持一致。在地区和人群间统筹进程不尽如人意,虽然在各地和人群之间统筹进展比较缓慢,也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改革在稳定中推进,我们只能也必须在矛盾中前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

我国的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全国平均的养老保险金水平还很低,离解决退休人员的“老有所养”还很远,在此情况下要统筹各地差距较大的养老金,不仅有困难,且有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因此在养老制度的改革中,各地和人群间统筹进程不能同步,而只能分阶段逐步推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