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恢复经济的?
1978年底,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两个重大问题是:一个是经济停滞,一个是通货膨胀。改革前的30年,在“大锅饭”、“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于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生产力发展几乎处于停止状态;改革之初,又受外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课题。
当时,处理这两种关系的实践模式有三个:
一是松绑放权,促进企业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价格改革)——这一模式最终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推动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是投资拉动,扩大需求规模,刺激经济增长(基建和投资) ——这一模式在短期内有效提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产能过剩、债务沉重等;
三是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一模式在抑制通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效率损失,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以上三种模式在我国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应用过。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们认为第一种模式仍然是我们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即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体系,为各种所有制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是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的关键之举。而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则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具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