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恢复经济的?

祝珂祝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78年底,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两个重大问题是:一个是经济停滞,一个是通货膨胀。改革前的30年,在“大锅饭”、“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于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生产力发展几乎处于停止状态;改革之初,又受外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课题。

当时,处理这两种关系的实践模式有三个:

一是松绑放权,促进企业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价格改革)——这一模式最终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推动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是投资拉动,扩大需求规模,刺激经济增长(基建和投资) ——这一模式在短期内有效提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产能过剩、债务沉重等;

三是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水平,抑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一模式在抑制通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效率损失,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以上三种模式在我国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应用过。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们认为第一种模式仍然是我们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即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体系,为各种所有制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是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的关键之举。而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则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具体目标。

那雨晨那雨晨优质答主

1、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新中国建立后,一方面利用、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改造手工业,通过实现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以及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恶霸和封建旧礼教等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社会风气上给人民创立了安定而廉洁的环境,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为恢复国民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国家集中领导

一方面又采取高度集中的国家领导,通过公私合营、集体化等手段把分散的私人生产集中起来,从而在经济上克服了旧中国存在的分散性和盲目性,使国家可以有计划地按轻重缓急安排各方经济的关系和各项建设的展开。如,1950年至1952年,国家先后组织了中南水灾、江南水灾、东北灾荒以及华南地区的剿匪、防鲨、救灾等11次大规模的救济。仅1950年一年国家就救济了1000多万无衣无食的灾民和难以度日的困难居民。人民政府对战争伤残人员和老弱病残的困难户实施救济和养护,对失业人员,城市中的无业游民,农村生活困难的鳏寡孤独者等给予了特别帮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