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几年经济的走势?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会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贫穷->繁荣(高速增长)->动荡(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结构调整阵痛期)->衰退(失去结构优势,竞争力下降,利润率低迷)->萧条(产能过剩,失业增加,经济陷入低靡)->复苏(技术进步,产业转型)
目前我们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紧要关头,这个阶段是煎熬的,痛苦和希望并存。 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投资增速回落、消费增速回升,GDP同比增速在5%左右上下震荡。这个阶段是最难熬的,因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求不足,企业盈利空间受限,通胀温和,货币政策很尴尬,加不上去,降不下来,只好保持当前状态,央行很无奈,老百姓也很无奈,辛辛苦苦挣的钱居然不涨!
这个阶段往往是改革进程加速的时期,为了摆脱低水平均衡,政府不得不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政策力度不断的加码,宏观调控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从总量控制到结构性调整,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甚至包括收入分配改革,都是为了能够实现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平稳过度。
当前我们正身处这个阶段之中,改革的艰难在于既得利益的破坏,新成长起来的势力对现有格局的不满,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加剧。虽然当下GDP增速下行的压力得到了一定释放,但是改革并没有到位,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同时存在,因此短期来看,GDP可能继续保持当前的态势,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结构性因素逐步发挥作用,GDP增速有望抬升。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不是靠加大投资、扩大需求就能够解决的。只有继续推进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才是根本出路。我们要适应这个“烦恼”,而不是抱怨增长速度太快或者太慢。毕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8%;2014年更是达到了13.4%,世界银行有关专家曾这样评价我们的增速——“全球罕见”。
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经济增速趋于平稳。这一方面受益于国际市场环境的改善、国内改革成效的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出台与实施。总体来看,这些政策在“三去一降一补”、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提质增效的“大目标”指引下展开,兼顾了调结构、转方式和稳增长之间的平衡。在供给侧改革和稳增长政策的“双轮驱动”下,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延续企稳的态势,并逐步回暖。
分季度看,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效果显现,一季度中国经济结束连续19个季度的增速下行,成功“止跌”,实际GDP同比增长6.7%。二季度经济出现回暖的迹象,主要经济指标逐步企稳,其中6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实际增长6.2%,比5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月累计同比增长5.8%,1~5月累计同比增长5.9%,1~6月累计同比增长6.0%。6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表明在稳增长政策的支持下,前期持续疲软的制造业出现了复苏的迹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8.3%以上的较快增速,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结束了持续回落的态势,1~6月同比增长8.6%,比1~5月加快0.3个百分点。物价指数保持温和通胀的态势,2016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1%,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9%,降幅比2015年上半年的-5.2%收窄了1.3个百分点。
展望下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的态势仍然疲弱,经济增速难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和缩表的政策周期的影响下,全球流动性将进入收紧的新阶段,我国面临的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的压力也会有所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下半年经济更多地将依靠内需拉动,下半年的总需求政策依然会保持一定的扩张力度。2016年5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下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相机、灵活调控,把握好重点、节奏、力度,强化政策协调,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前期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逐步落实,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趋于回升,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在6.7%左右,在“L”型增长的底部运行,将顺利完成2016年经济增长6.5%~7.0%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