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是什么中国?
“大而不能倒”,是形容一家企业体量很大,大到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倒,甚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过去十年里,很多互联网巨头都被扣上了这顶帽子—— 马云的阿里巴巴、李彦宏的百度、马化腾的腾讯,还有刚刚上市没多久的京东,以及尚未上市的滴滴。 但谁都没有想到,被冠以这个称号的都是外资公司。 而我们自己的中资企业呢? 曾经也是“大而不能倒”——中国人民银行! 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大而不能倒”——银保监会!
但今天的主角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央行和银保监会的“二位”,而是一个叫作中信银行的银行。 为什么说它“大而不能倒”呢? 我们直接看数据好了。 中信银行2015年的营业收入是3897.16亿元(商业银行平均净利润率0.4%);2016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925.96亿(商业银行平均净利润率0.4%左右);2017年是5946.52亿(商业银行平均净利润率0.6%左右);2018年前三季度,该行的营收已经达到5538.09亿(商业银行平均净利润率0.7%左右)。
按照这个趋势,中信银行全年营收突破6000亿不是梦。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家银行的营收能不能达到6000亿,其实差距并不大,因为很多家商业银行的规模都差不多,一年的营收也就几百亿而已。 可问题是,中信银行的总资产只有20多万亿。 如果按净利润率再算上一笔,它的净利润可能还不如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 但问题是,人家负债可不止20万亿,它的总负债已经突破了40万亿。 所以算下来,这家银行的盈利速度居然超过了我们的GDP增速! 更重要的是,人家不是靠着吃老本,每天就赚点利息钱,它主要是靠业务增长带来的营业收入——
从数据来看,这是一家极其勤奋的银行。 但问题是,这么忙活下来,利润并没有比同行高多少,甚至有时候还亏。 2015年,它亏了231亿;2016年,赚了331亿;2017年,亏了103亿;到2018年,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到1266亿。 这个数字有多庞大呢? 大概相当于工商银行2015年至2017三年间亏损额之和。
更糟糕的是,这种亏损还要继续下去——因为它正处在一个 “最困难的时候还没到来” 的状态。 那为啥要苦着自己呢?
原因也很简单,别人搞金融创新搞着搞着就把钱给弄丢了。 人家的创新可是得到中央认可的—— 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让银行能够摆脱净息差束缚,进行贷款定价,同时鼓励银行业扩大资产负债表,从而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但是结果怎么样? 中信银行不仅没能把创新搞出来,反而把自己给搞亏了。 更尴尬的是,人家其他行都是信用卡中心出事情,或者是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爆雷,好歹是自家孩子在外面闯祸了,知道管管。
你中信银行是个啥? 是自己没管好,还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让人非常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