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次经济转型?
房霈最佳答案
先引用一句经典台词,《一代宗师》里宫二给男主说的那段关于中国武术的话,用来形容中国经济转型也很合适—— 天下英雄都担得起“大”字,因为真正掌握经济转型大局的,从来都是宏观调控者自己。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是第一次转型; 从投资驱动型GDP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这应该是第二次转型; 现在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是新的发展理念,当然也包括在内。 但这里提到的都是宏观上的东西,那么微观呢?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家庭,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所做的抉择,算不算转型呢? 我认为是算的,而且这种抉择所带来的结果,会影响一辈子。我认识不少人,当初下岗的时候,为了再就业,去学习电脑,后来成为了网络编辑或者程序员;还有人去学驾驶与修车,成为汽修厂的一员;也有的人去学习了烹饪,成为了大厨… 这些选择不都是很好的出路吗? 为什么要说转型痛苦,我觉得是指那些找不到好工作,又不想自甘堕落的人所发出的抱怨。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每一次择业,都是在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做铺垫。
我们常说的二次成长,不就是指这个人经过多次职业选择之后,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发挥所长,并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吗? 这个过程,比任何转型都要难上无数倍! 因为人的天性都是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所以才会用“涅槃重生”“凤凰涅磐”来形容这场宿命般的战斗。
中国有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经济转型时间是1992-1997年,转型特征是从粗放开放转入集约均衡发展。第二次经济转型时间在1998-2001年,转型特征是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第三次经济转型从2008年底开始了,这次转型和1998年开始的经济转型不一样,这次转型不是制度性的转型,而是经济模式,增长方式的转型。从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服务业为主的拉动。
在1992年以前,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中国经济还处于起飞阶段,体制从完全计划经济向双轨制的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机制转化。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此后,中国开始以法律形式对经济体制改革做出制度安排(如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1994年的新公司法等)。在1992~1996年的“十四大”至“十五大”期间,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在财税、国企、金融、外贸、外汇、价格、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并启动了实质性的改革行动。这种改革使得中国经济体制在1997年“十五大”召开时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实质性转变。因此,“十四大”提出的改革战略,以1997年为界,完成了改革的第一个五年。
在1997~2002年“十五大”召开的五年中,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主要集中在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金融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体系上。这一阶段改革的突出任务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这一时期,在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程,银行商业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市场法律和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总体上看,1992~200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中最具有制度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建立,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以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开始确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终结。
从2002年开始,随着WTO的加入,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基本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始走上正轨,经济运行逐渐规范。在“十六大”召开时,“十五大”确立的改革任务也已经基本完成。
“十六大”以来,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在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财税体制改革、国有经济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随着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
应该说1992-2012年的二十年是改革的“黄金二十年”。1992年改革从“双轨制”进入“市场经济”;2001年加入WTO正式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从2002年开始,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从2008年开始“后WTO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