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干旱?
最近,北京和天津遭遇了50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根据目前的数据分析,我国有将近1/3的耕地面临缺水的问题,其中20%的耕地已经受到了干旱的威胁。而到21世纪中叶,这一数据可能将上升至40%。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如何解决干旱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难题。在工业文明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那么在这个缺水的时代,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到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甚至是经济安全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当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从历史中寻找经验 历史上的干旱灾害其实并不少见。西汉末年,中原地区发生了百年干旱,导致社会动荡、诸侯叛汉;唐朝中期发生著名的“天宝大旱”,影响了唐朝的盛衰;明末陕西大同附近连年干旱,民众大量迁徙,造成了“荒城白骨蔽山川”的惨景……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干旱不仅是困扰我国的重大难题,同样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那为什么同样是在工业文明崛起的当代,我国出现的旱灾次数反而比古代要少呢?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了获取淡水,人们开始在江河湖海甚至地下水上下功夫。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干旱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长期性的挑战。
二、坚持节水优先 在过去,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知不够深入,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节水的意识也比较淡薄。事实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稀缺,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6%,而且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能够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淡水就更少了。根据国家公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
面对如此紧缺的水资源,我们要坚持节水优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
三、推进循环发展 要解决干旱的问题,根本之策还是要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提高用水效率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关键。通过生产过程的节水、治污和再生利用,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提高经济产出率。
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70%,而日本则达到了8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90%。所以,我们在工业节水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更应该把节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除了工业之外,城市生活用水的回收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据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的自来水消耗量约为300亿吨,如果其中的一半能够得到回收利用,就可以满足4亿人的生活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