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井喷的发展原因?
“中国式井喷”,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名词,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所谓“中国式井喷”,指的是2006-2013年间,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一批金融创新在监管政策模糊地带迅速崛起,然后在一夜之间被监管当局消灭殆尽的现象。 这些被取缔的“非法集资”行为,确实具有中国特征——主要通过线上渠道宣传、传播,且主要面向不熟悉银行业务的非金融消费者(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线上非法集资”或者“P2P网络借贷”,并被认为是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巨大威胁。
从2011年起,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两批共78个涉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名单,涉及“线上非法集资”业务类型17种。 2009年和2013年,公安部先后打掉两个利用虚拟币实施非法集资团伙,涉案金额近500亿元;
2012年,上海警方侦破一起网络“互助计划”非法集资案件,涉案金额达4.8亿元;
2013年,北京朝阳区检察院以非法经营罪起诉李旭,指控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0余亿元人民币,创下当年全国该罪名最高刑期纪录。 李旭的“e租宝”是当时最大的线下“线上非法集资”案。 在这些案件的背景下,“中国式井喷”成为舆论焦点。有评论称,“监管的‘手’还没伸过来,骗子已经抢了先机”,也有评论指出,“在法治尚不完善的领域,需要更多包容和试错来培育市场”。
应该说,“中国式井喷”反映了监管与市场之间的动态博弈。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形成挑战和冲击,因此引发监管层警惕,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如何把握监管的力度和节奏,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 事实上,“中国式井喷”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监管政策的模糊地带。在2006年到2013年这段时期,互联网金融等新生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野蛮成长,是因为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是否允许这些人从事这类交易。在监管政策模糊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钻空子,监管必然难以到位。而一旦出现了大的风险事件,监管当局就必须出台更加明确的监管政策,这势必会对行业造成一定冲击。这种因监管政策不明导致的“野蛮生长”然后再进行整顿的行业,确实具有中国特色。
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新生行业首先会在中国出现? 为什么中国的金融改革要依赖互联网这样一个技术变革?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面临的主要难题应该是融资,而不是投资。因为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不是鼓励民众创业和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借贷平台和融资租赁公司等一大批“非银金融机构”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应该说是满足民间融资需求的一种探索。
但是,这些机构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满足融资者需求,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一方面,由于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此类公司存在一定的逃废债现象,增加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缺乏规范,使得此类公司业务存在过度营销、高息揽贷等问题。 无论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新生的互联网企业,凡是违反国家金融法律,以任何形式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破坏金融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都必须受到惩罚!